《饮酒》
, 。 , 。 , 。 , 。 , 。 一、按要求默写。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2、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
3、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4、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5、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6、寓情于景,道出了诗人隐居后欣慰之情的句子是:
7、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填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8、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二、赏析。
1、诗的三,四句道出全文的主旨,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2、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3、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5、阅读此诗,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来。
6、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境?
1
《春望》 , 。 , 。 , 。 , 。 1.诗中点明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是 , 。 2.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3.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4.《春望》抒发了诗人 , 的痛苦心情。 5、“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 , 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6.“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 , 。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7、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 , 的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 ;“抵万金”言 。 8、“搔”通过 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 之情。 9.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 ,写到 。 10. 重点字词理解 国 古义: ,诗中指 。今义: 。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 。 抵(dǐ): 。浑(hún): 。胜: 。 1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
《雁门太守行》 , 。 , 。 , 。 , 。 1.词语积累: 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 玉龙: 2. 本诗选自 ,作者 (790~816), 著名诗人,史称为“ ”,汉族,河南福昌人。字 ,与 , 并称唐代“三李”。 3.首联写景又写事:第一句运用 和比喻,渲染 一个“压”字,把敌军 ,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第二句写 ,借日光显示 。 颔联从听觉和 两方面渲染 。 颈联写 的场面。 尾联引用写出将士 。 4.后四句写唐军将士 ,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 , ”;“临易水”既表明 ,又暗示 。接着描写 :驰援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5.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 ,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 ,表现悲壮鏖战场面;一个在 ,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这首诗有鲜明的色彩,如 、 和 ,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 、 、 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6.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战国时 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他慷慨而歌:“ , !
3
《赤壁》
, 。 , 。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诗人杜牧 和合称“小李杜。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4
《渔家傲》
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_____;感觉:________;气势:__________。
2.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________。
3.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_______”,交代______,借此表现诗人________。 4.李清照是_______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________。 5.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4分)
6.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4分)
7.“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8.“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9.近代学者粱启超评价这首词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请作具体阐述。(4分)
5
诗词五首答案
一、按要求默写。 1、心远 2、“心远”或“悠然”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心远地自偏 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二、赏析。 1、远离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厌弃世俗,陶醉自然。 3、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4、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5、略。紧扣诗意,写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6、悠闲淡远,静穆恬适的心境(恬静、恬淡、愉悦、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心境)。 7、心远地自偏
【【】答案一】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3.“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4. 触景伤怀、忧国思家 5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 6.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7,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 战祸之长, 家书难得 8。细节描写 忧国思家.9望,国都,草木,花鸟 10.国都 长安 国家 ; 战乱; 相当于; 简直; 能承受
【【】答案十】1. 毁坏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铠甲,战衣 (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号角 晚霞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一样,夜色中浓艳得近似紫色 抵达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君王 2.《李贺诗歌集》 李贺 唐代 诗鬼 长吉 李白、李商隐 浪漫主义诗人
3.夸张。 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守军威武雄壮。 视觉 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援军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典故 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4.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交战的地点, 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苦战的场面
6
5.白天 黄昏前 半夜 金色 胭脂色 紫红色 黑色(黑云,黑夜) 秋色 (黄) 玉白色 (玉龙) 6.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答: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周瑜 李商隐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1【】.海天相接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 磅礴豪迈 2.怀才不遇的感慨
3.殷勤问我归何处? 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 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 4.婉约 豪放
5.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6.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7.“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嗟”“谩”二字的神态各1分,伤时、怀己两方面的感情各1分) 8(1)比拟(拟人)。(1分)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1分)
9(3)此词充满了苏辛词豪放之气。(2 分)此词气度恢宏,格调雄奇,一扫《漱玉集》婉约风格。(2分)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