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广泛推行排舞体育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胡利峰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第03期
【摘要】通过介绍排舞的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对排舞教学与现行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比较分析,及作者对本校进行一年多的排舞教学进行经验总结,认为在高校中广泛推行排舞教学具有积极意义,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排舞 高校体育课程
排舞是体育与艺术、健与美高度结合的一项新兴起的体育项目,它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里的一种高雅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健身热潮的掀起,社会出现了普及与推广排舞的热潮。处在改革大潮中的高校体育应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向多学科、多方面进行探索。当今,课程多样化又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也是传统文化向高雅文化过渡的过程,是不可抵御的、必然的。排舞正是顺应这种形势的“启动项目”。 1.排舞的起源、特点和我国发展现状
1.1 排舞起源。排舞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西部乡村舞曲,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一种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最先是借用吉他和拍手的方式起舞。随着时代的发展,排舞融入了国际上的多种流行元素,如牛仔、恰恰、伦巴、爵士、街舞和摇滚等舞步,在多重的舞蹈元素组合与变化之下,排舞有简单的,也有复杂高难度的,让舞者能跳出自己的个人风格,完全属于自己的诠释,这更增添了排舞的魅力,使其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1.2 排舞特点。排舞音乐是经过创编者精心挑选,大多数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舞曲,每支舞曲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舞码,由16、32、48、拍不同循环节奏所组成,同一支舞曲全世界排舞的跳法是统一的。
1.3 排舞的发展。排舞, 是一种风靡世界、国内流行、老少皆宜的舞蹈, 也是未来潜力最大的舞蹈。它现已发展到3000多支舞曲, 曲目一般都是全球流行 的非常好听的歌曲, 极具时尚和流行的特质。 2008年排舞作为休闲健身运动项目引入我国,很快在一些大中城市开展起来,两年多以来已有300多万人参加排舞健身活动。目前,在中国很多城市的学校已经把排舞作为体育与艺术的教学课程在校园中推广,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高校开展排舞运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2.1 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排舞具有体育锻炼的价值,排舞运动也是有氧运动。它轻身体负荷,不追求大运动量,体能消耗少。经常进行排舞练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都能得到良好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锻炼,改善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过程,促进消化,消除学生学习造成的大脑疲劳和精神紧张,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目的。 2.2 愉悦学生身心的作用。人的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也就是说注意是受指向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其注意力必然都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音乐,并沿着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并沿着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转移,就能使身体其他部分的机能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参加排舞这项运动能消除紧张的情绪和缓解压力,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消除疲劳、陶冶心灵,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能以最佳的精神面貌来面对紧张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 2.3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排舞的教学不仅满足学生实现锻炼身体等方面的需要,还考虑到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和舞蹈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外在气质,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做出贡献。
3.排舞课程与现行体育课程的比较分析
在现行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田径类等课程,要求学生参与自律性及技术性较高,内容较为枯燥,教学实践证明这也是大部分女生排斥的运动项目。
形体课程在高校开展有十几年的历史了, 因为形体课程不断吸收各种流行元素, 配合时尚流行音乐, 形成各种风格的套路动作, 适合当代青年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的因素, 深受学生的喜爱。形体课程的特点是腿脚的弹动, 身体的控制及手臂的制动, 手臂动作和步伐协调配合, 跟随强劲的音乐节奏舞动。要求学习者有一定身体协调基础和身体素质, 以及较好的音乐节奏感。这些特点也正是普通学生学习的难点, 大部分学生往往是选课时情绪高涨, 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畏难情绪, 考试时焦头烂额, 导致了下个学期选该课的学生大大减少 。
体育舞蹈舞种分类较多, 基本步伐要求严谨, 套路动作花俏, 要求学生具备较高舞蹈基础, 而且必须由两人共同完成, 这些都给普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而排舞是一种既可个人独享, 又可与团体共乐的舞蹈 。排舞动作简单, 套路组合简短, 对于动作姿态要求不高, 只会舞步就可舞蹈, 所以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顾虑和负担, 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我校开设排舞体育课程现状及效果分析 4.1 课程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1.1 以34课时为学习单位进行教学设计。高校体育课程课改,以模块为教学单位,是为了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实现教学专业化。模块的设置是为了学生学习更加系统,能在高校体育三至四年中掌握1-2项比较系统的运动技术,为以后的终身体育服务。我校排舞教学模块内容以34课时为学习单位,每34课时设置一层次,每一层次确定教学目标,评价模式。 排舞模块,在每34课时学习单元里,制订教学目标、内容,考核方法、评价标准。然后确定34课时内容上的衔接、关联,做到相互促进、不重复。既要考虑到教材的层次递进,又要顾及学生学习能力。如:排舞模块分层次教学可分为:初级班、高级班模式来分班。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兴趣来选修,制订出学生选修不同层次的依据和标准:
初级班:喜欢排舞运动,没有舞蹈基础的。主要学习简单的队形变换,了解排舞特点,感受音乐节奏。
高级班:已经掌握基础班内容,主要学习各种复杂的动作,能根据音乐节奏跳出排舞的特点。
教师要制订好从初级班—高级班每个层次之间的关联及承接,制定好考核标准及评价标准,总的原则是高校体育课程四年选修2个项目。
4.1.2 从教学方式的体现形式上分析。按技能分组,同一班级中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仍存在很大差异,尚须分层次教学。如排舞模块基础班分成甲乙两组进行因材施教,让悟性较高或者掌握动作技术较快的同学帮助掌握技术动作较慢的同学。使全体学生在各自的身体基础上,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作者在2010年首次在本学院进行了排舞课程的教学。面向授课对象为: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开课,体育选项课程(必修课程选修项目)的学生, 人数为 370人。一学年后,在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如下: 4.2 效果分析
4.2.1 排舞流行时尚,动作、套路简单、易学。该项运动具备流行舞蹈元素,音乐欢快,时尚,舞蹈动作简单易学, 充分展示了排舞的魅力, 让学生能陶醉在舞蹈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练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2.2 学校要积极提供学生展示排舞的机会。排舞具有表演性不言而喻,同样在高校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身技能的机会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活动,如技能节、运动会、晚会、学生社团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既可以检验教师平时的教学效果,又可以让学生积累排舞表演的实践经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宣传排舞的一个机会,是一个多赢的过程,学校应该为学生积极搭建这种平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2.3 专业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为学校排舞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排舞专业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是必须的,在任何一个课程中,教师的素质高低都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而要提高排舞的教学质量,必须从对排舞教师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开始,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动作、发展趋势等,为学生持续学习排舞提供保障。 4.3 排舞在开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4.3.1 对排舞知识系统的传授在高校以前甚至现在的高校中,排舞并没有得到普及,对其概念、特点和意义只具有模糊的概念,所以早期体育教学在高校的具体实施中,要注重排舞知识的灌输,要以基础为本,不能急于求成。
4.3.2 鼓励学生自发创建排舞组织,高校中的艺术体育课程普遍较少,要使排舞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是学生自发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活动,所以鼓励学生参加排舞组织,可以使学生在具有强烈兴趣的同时促进排舞的开展。 5.全国高校推广排舞体育课程的意义
5.1 排舞运动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审美水平。排舞是近年来受人关注的新兴健身项目,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潜力,这些也将在其进入高校体育推广体系后得到充分体现和进一步的发展。排舞符合当代大学生敢于尝试新颖、独特的新生事物的性格特征,有助于满足他们对代表美的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在排舞练习和表演中,优美的舞姿和个人表现力都需要把个人最有活力和最热情奔放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这种展现自我魅力的感觉带到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优雅、阳光和自信的气质。同时,当代的大学生意识强,社会竞争压力大,很容易情绪波动、思维叛逆等,而在参加排舞练习时,能够让人精力充沛,快乐自信,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一定量的排舞练习,人体肌肉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及动作的节奏感都会有很大地提高。既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又达到塑造形体的效果。因此,在高校体育运动中开展排舞运动,将会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是培养大学生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大学生现代审美意识的加强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5.2 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推广。现有的体育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现行的体育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由“唯生物体育观”向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结合的三维体育观过渡,强调健身、健心、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的整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模式相适应。同时,高校体育的人文精神构建更是把教育导向性、娱乐调节性和激励凝聚性作为主要内容,排舞的显著特点与这两大体育教育课题的研究相符合。排舞具有项目多样性的特点,从多个角度着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接触最时尚、最现代的教学练习形式,通过多种手段提高高校的体育素质和能力。另外,排舞内容新颖、吸引力强,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新鲜体育项目的需要和兴趣,在排舞教学中宽松的教学氛围可以摒弃传统体育课中的主要由老师到学生的单向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弊端,其中在上肢动作、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性可以帮助调动学生的积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性、主体性、兴趣性。因此,将排舞纳入高校体育课程推广体系中,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推广。
5.3 拓宽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排舞的内容丰富多样,动作有难有易,具有表演、娱乐、锻炼和竞技等功能,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易于推广普及的条件。排舞的发展与大众体育的发展、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成正相关。因此,它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排舞在大学的开展既迎合了新一代大学生的需求,又拓宽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了高校体育运动推广的手段。音乐与舞蹈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多彩的风格使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动人。音乐通过自身的旋律和节奏不但增强了舞蹈情感的表达能力,而且和舞蹈的节奏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舞蹈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在健身排舞中,由于每支乐曲都对应特定的舞步,音乐与舞蹈真正地珠联璧合,相互映照,达到一种大众都可体验的合谐与共振。因此,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排舞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6.我们应大力、广泛在高校推行排舞体育课程教学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变革,高校体育教育正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体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它需要不断地注入时代的新内容,高校体育教育不仅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渠道,而且是丰富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完善人自身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高校体育教育在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高等院校应该广泛推行排舞体育课程教学,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是必要的、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Bill bader. The history and sp read of line dance.P.A.LWorkshop Notes,2004. [2] 北京市体育局.北京体育局将向全市推行健身排舞.2007,06.
[3] 李洪江,尹军,刘海元,余涛.阳光体育总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37-38.
[4] 鲁志文,张玉霞.浅析形体课程在校园“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作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04).
[5] 刘国信.排舞:新兴的体闲健身运动[J].海外养生,2007(6). [6] 刘国信.走进排舞世界[J].养生大世界(B版),2007(11).
[7] 李雪梅等.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8] 单亚萍.关于排舞美学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9] 黄欣加,张敏杰,熊晓正.从中西排舞历史演绎谈我国排舞的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6,(1).
[10] 刘国信.排舞:新兴的休闲健身运动[J].科学养生,200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