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活”的历史课堂,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不再被动。课堂“活”起来,有很多方法,但问题教学法却是不可或缺的良方之一。问题教学法,有两个关键:一是用好“疑”“思”二字;二是注重启发和互动。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中国的孔子等人的教学活动那里,不难窥见其要害,无须多言。
现在我关心的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如何开展问题教学。核心在于“问题”—从何而来(疑)、怎么解决(思)。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即是此意。从老师的角度讲,如何起疑、设疑是需要研究的大课题,“疑”了就不愁无“思”。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可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很难用好。其中症结,在于:或者设计的问题缺乏思考的价值或太过平淡,不具挑战性,不能激荡起学生的历史思维,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或者所谓问题脱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的史料不足,使学生无从下手等。其实,能够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自己主动“疑”“思”,老师更多地去引导和点拨,恐怕更关键。
那么,如何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质疑品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几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借助现实生活与历史的联系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
众所周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来自生活的问题,学生既
有关注兴趣,更有探求欲望。如在复习国际关系之“中日关系”这一内容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一组大家熟悉的历史图片:“汉委奴国王”全印,唐朝鉴真东渡图、空海图,近代日本在旅顺和南京大图,一位日本老兵在卢沟桥长跪不起和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图。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我们常说中日友好关系源远流长,结合图片1—3和汉唐相关知识加以说明,并分析原因。(2)曾以”中国为师”的日本为何后来居上并在近代以战争和杀戮对待昔日的“老师”,你有何感想?(3)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经历了怎样曲折的过程。(4)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为何曾经侵华的日本老兵与首相对待战争的态度截然相反,你能否分析其中缘由。(5)有人用“政冷经热”来概括目前的中日关系,请以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谈谈你对中日关系发展前景的看法。此设计利用学生熟悉的历史图片,既直观,又有利于建立起与原有知识的联系,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这些问题,其实并未脱离基础知识,却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挑战性。学生们围绕问题积极讨论,甚至唇舌剑,课堂肯定是“活”了,而我只是适时点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认识,获得对历史新的体验,尤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看,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学生想说就说,说出智慧的火花;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疑惑;想议就议,议清是非曲直。要问大家常说的学生主体作用,我想这恐怕就是体现吧。
二是利用不同人物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而产生的矛盾创设问
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如在复习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时,我参考别的老师的做法举了两个例子:(1)在广东国民第二次征时,陈赓在战场严重失利时刻,曾帮助蒋介石脱离险境。延安整风时,康生对陈赓说:“当年,如果你不救蒋介石的命,不就可以少打这么多仗了吗?”陈赓坦然地答道:“当时,如果蒋介石死了,不就成了烈士了吗?”结合史实评价两人的确观点。(2)李鸿章历来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众人对他褒贬不一,在学习时我给学生列出颇具代表性的评价,如《李鸿章全传》的作者梁启超写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李鸿章逝世后,时人说:“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日本评价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著名学者袁伟时在《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和人物》中对李鸿章定位则为:“晚清庸众中之杰士;近代化的主要开创者;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凝聚力中心。”列出以下观点后,我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撰写历史小论文,展示交流。这样做,学生查阅、筛选、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学会了合作学习,还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做到观点趋于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由此,学生也体验到历史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 “古董”,而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只有学好历史,才能做好自己,服务社会。如有学生完成探究学习任务后认为:李鸿章的一生,就是晚清40年历史的缩影,值得借鉴的东西太多了。 三是利用反问或假设,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产生矛盾,激发学生探究。如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学生认为是袁世凯告密,
出卖了维新派而致败。我抓住机遇,反问学生: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按计划杀掉慈禧太后和荣禄,结果又会怎样?学生陷入短暂的深思后,自由思维的火花像井喷一样爆发,大家激烈讨论:有人认为变法会成功,中国会走上资本主义;有同学认为不会改变变法失败的命运,等等。我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因势诱导,引导学生从维新派的阶级局限性等方面思考,通过讨论,学生大都觉得戊戌变法难以改变失败的命运。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样的大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小。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只要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视教学过程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成问题的过程,那么课堂“活”就不只是形式,而是把有效性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