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到文史结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再现历史现象,探讨历史规律,阐明历史概念,本身就离不开“文”。同时,文学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她对人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文与史是否有机地结合,怎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则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 文史结合的必要性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学语文教材,290篇文章中涉及到历史知识的就有180多篇,占课文总数的60%。其中有的课文时代背景也与历史有关,有的课文写的就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有的课文内容涉及到有关历史知识。现行改版后的语文课本在教科书之外,还增加了《语文读本》,其中包含的历史内容就更多了,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简直就是一本文化史方面的读物。除了语文教材外,中学英语教材中也有许多涉及到历史知识的文章。此外,为学生们所熟悉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对联、民谣、快板乃至影视文学等这些广义的“文”中,与历史相关的内容也很多,既有形象性,又为学生所熟悉,对理解历史有帮助,都可拿来,作为“文”的内容,与“史”结合,互相借鉴、互相对照,定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文史结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易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易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易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感,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历史人物、历史场面在学生心目中活起来,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场景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 文史结合的基本方法
(一)从语文的字、词的讲解,导入历史知识的传授。
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僻字和一些常用字的特殊含义,不讲清这些字的含义,则历史知识的传授很难进行下去。如讲唐朝的宗教祅(xiān)教、摩尼教时,先要学生区别“祆”与“袄”的写法、读音和意义,然后指出祆教来源于西域,与摩尼教一样,崇尚光明,反对黑暗。同时很容易的字的特殊含义也要注意。如学生常常把印度的“土兵起兵”,念成“士兵”;对明清两代的“改土归流”
也不易理解。这里的关键是一个“土”字。“土兵”是指本地的兵,“改土归流”的“土”是指“土司”,即少数民族本地世袭的官。如果我们用成语“土生土长”,词语“土著”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懂了。另外,对难写难认的字如:嬴、恺、闿、瞾等,难读的字如单于、兀术、鞑靼、郦食其、夹纻、芍陂等,难理解的词语如:禅让、凿空、和亲等等,都必须认真讲解,不能以为这不是历史教师的职责,而随便敷衍过去。 (二)利用成语、典故、诗词、联语等生动、具体的语文材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理论的理解。事物是互相联系的,通过这些文学现象的透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是运用典故、成语、俗语的通俗性与生动性,来加深学生对抽象的历史概念的理解。例如讲授封建主义和皇权主义时,可以引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伴君如伴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请君入瓮”等成语俗语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在讲到经济的力量时,也可引用“财大气粗”“有钱能使鬼推磨”等来引导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又如讲皖南事变周总理的题词时,对“同室操戈”这个成语,可补充曹丕逼曹植写“七步诗”的故事,以增强学生对积极,消极抗日的理解。 二是用诗联和歌词等语文材料,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如讲“焚书坑儒”时用唐人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一诗来说明其对秦王朝本身的危害性。歌词如《大风歌》、《国民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游击队歌》等也可补充到有关的历史内容中去。此外还可以引用诗歌来烘托历史背景。如用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来反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生活。用杜甫的“三吏三别”说明安史之乱时期唐朝阶级矛盾的尖锐。讲岳飞抗金时,引名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讲袁世凯篡权当总统时,引名联“国犹是也,民犹是也,无分东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讲蒋介石政权横征暴敛时,引“万税,天下太贫”加以说明,都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三是结合语文课文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语文课本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不少课文是生动的文学作品,对我们理解历史内容有帮助。如在帮助学生理解辛亥失败的原因时,教材只是说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不能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学生对此不好理解。如果我们用学生较熟悉的鲁迅的作品《药》、《阿Q正传》、《范爱农》以及《社戏》等,以其中的人物形象如夏瑜、阿Q、范爱农、闰土等在前后及中的所作所为,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加以印证,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再如,当讲授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时,可适当引用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讲授普法战争时,可引用《最后一课》等等,都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