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大海边》是一篇意境优美,充满童趣的抒情散文。语言十分生动、形象。虽然我们这儿靠海,据我了解,孩子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却很少有实际接触。正如隔壁班有一个去过海南的孩子认为的一样:我们这里的海并不是真正的海。大海应该像课文里写的一样。在设计教学情节时,我从学生的有关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试读初悟,深读品悟,熟读积累等语文活动,以实现由外而内的感悟、运用,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整体地感知语言现象,让学生乐于交流自己独特的学习感悟,从而感受到大海之美,海边之乐。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相关的生字,联系生活实际及课文内容懂得部分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部分内容,感受大海的美,海边之乐。
4、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词句,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部分的字词。
2、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独特的学习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走近” 大海。
由课前谈话引入课堂学习,既创设了亲切的课堂氛围,又介绍了“我家住在大海边”的句型,为下面学生读题作铺垫。学生看完课件画面后,谈到自己来到大海边,心中最想说的一句话时,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如:大海真漂亮!大海好大啊!大海可真威风!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一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先声夺人地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让学生走近大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低年级学生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对语言的学习主要惯于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渗透自主识字的方法,并把教与学的主要活动放在学生的读上,鼓励学生试读、敢读,真正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让学生在“悟”中自得。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大海的情景美。
三、自主阅读,感悟语言。
兴趣,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成为可能。因为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与客体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又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成为可能。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因此,我在这一环节的设计时,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说一说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为学生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
四、熟读积累,创新运用。
一篇文章,若能读出抑扬顿挫、神情语调来,就表明受到了感染。为此我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语言文字中多走几个来回,多角度、多层面的触摸语言、揣摩语言,从而帮助学生内化、积累语言。实践运用是内化语言、形成语文能力的必经过程。运用直观形象,创设新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对课文词句的学习与借鉴进行仿说,实现语言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