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包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经未成年人居住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同意的其他个人或组织。监护人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负有监护职责的人。
法律分析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如下:
1、父母;
2、祖父母,外祖父母;
3、兄弟姐妹;
4、经未成年人居住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
监护人,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护职责的人。
拓展延伸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年满18周岁的公民;二、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三、有履行监护职责的能力;四、无不良记录。此外,监护人还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尽力维护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提供必要的生活、教育、医疗等帮助和支持。如果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职责,有关部门可以依法采取措施,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认真履行监护职责,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结语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包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和经居民委员会等同意的其他个人或组织。监护人必须年满18周岁、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履行监护职责的能力和无不良记录。监护人应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必要的生活、教育、医疗等帮助和支持。如果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职责,有关部门可以采取措施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十五条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应当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保障并协助被监护人实施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监护人有能力处理的事务,监护人不得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