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述评
摘要 黄兴,作为辛亥无勋中一员重要的领导、是杰出的民主家、“实践家”,他在其短暂的生涯中对中国民主做出了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关键字 黄兴 中国 实干家
一、生平介绍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近代民主家,中华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今湖南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开国元勋;辛亥时期,以字黄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黄兴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年经历和阶段。
(一)、早年经历
1874年10月25日,黄兴在长沙市郊的一个地主家庭诞生,父亲黄筱村是晚清秀才。黄兴幼年时思想受湖南的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的影响很深。13年,黄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16年,考中秀才。18年,黄兴由长沙湘水校经堂新生,被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深造。两湖书院在当时是一所比较新式的学堂,课程除经史文学外,还有天文、地理、算学、测量、化学、博物学以及兵操等新学科。黄兴在校期间,“笃志向学,而于地理一科及体操尤为精勤”。黄兴在校期间,研读了有关西方资产阶级历史的著作和孟德斯鸠、卢梭等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政治理论译著,初步接触和接受了资产阶级和民主的思想。这时期正是黄兴民主思想的萌芽。
1901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1902年黄兴赴日留学,入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学习,在这里他很快就被留学生界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潮所吸引。这时开始转入到黄兴人生的第二个阶段阶段。关于黄兴的民主思想形成的时间和过程,史学界有些不同意见。岑生平认为黄兴的思想在1902年留学日本之后才发生重大转变,形成了民主的思想。1905年黄兴和孙中山见面,组织成立同盟会 ,标志黄兴的民主思想成熟了。饶怀民从分析黄兴的早期诗作入手,认为“从18年下半年入两湖书院到1900年8月唐才常被害之前,是黄兴民主思想逐步萌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正是他民主思想与改良思想同时并存的时期。”萧致治在《黄兴首次赴日时间及其思想转变小考》中对一封尚未公开发表的黄兴写给其老师黄绍箕的信进行了解读,考证出黄兴首次赴日是被张之洞选派去日本考察学务,时间是在1900年4月,并进一步考察了这一年黄兴的思想转变。他认为黄兴被张之洞选派赴日考察学务时,还是一个 “忠君爱国者”。只是到自立军失败,唐才常被杀后,黄兴的思想才发生转变 ,“走上了救亡的道路”。学术界普遍认为关于黄兴的生涯是1903年从日本留学归来开始。当时,正是中国知识界觉醒之时社会上涌现了民主的潮流,作为从日本学习的一名中国人知识分子,他带回了四千多本邹容的《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并且四处分发,试图唤醒广大民众,鼓励他们参加,他自己也努力进行着他的活动。
(二)、阶段
黄兴留学日本期间,他的民主思想进一步深化,并落实到行动。1902年12月,他与杨笃生、樊锥、蔡锷等创办了《游学译编》杂志,以翻译为主,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历史,宣传民主和民族。黄兴为扩大影响,在年底又与蔡锷、张孝准、杨笃生等发起组织“湖南编译社”,大量从事译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科学文化。1903年,为沙皇侵占中国东北,黄兴与同学二百余人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回国,回国后与陈天华、张继、刘揆一、宋教仁、章士
钊等人秘密集会,商定创立华兴会,众人公举黄兴为会长。华兴会是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分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团体,是国内第一个反清团体,在黄兴的领导下,发展迅速。1905年8月与孙中山合作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团体合并改组而成的。在同盟会中黄兴被选为庶务,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扩大了的组织基础,确立了中国的统一领导与指挥机关,制定了统一的明确的完整的政纲,为推进事业,更广泛地传播民主共和国思想,树立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从而加强了力量的团结和统一,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后,也正是黄兴民主思想从发展到成熟的阶段。黄兴在同盟会之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组织武装上。从1906年起至武昌时为止,黄兴直接领导和指挥了一系列,屡败屡起,坚持不懈,英勇奋战,在武装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为创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黄兴曾指挥领导了两广、钦廉上思、广州新军、广州等等,在他领导下士兵英勇战斗,几乎每一场战役他都是亲力亲为、呕心沥血。1911年4月震惊全国的广州黄花岗,是由黄兴统筹领导的一次重要。由黄兴率领的敢死队百余人猛攻两广总督衙门,许多党人英勇牺牲,后收殓殉难者,得尸体七十二具,合葬在黄花岗,世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至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仍然受着人们的敬仰。也因为此次,黄兴右手受伤,断去两指。这次虽然失败了,但它在全国起了极大的激励人心的作用。显示黄兴等党人救亡图强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黄花岗失败之后,党人的意志未尝松懈,在孙黄领导下,党人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再图起事。这些激励了党人,积累了经验,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反动统治,震撼了全国的人心,激励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唤起了人民的斗争觉醒,直接促成了全国高潮的到来,武昌爆发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黄兴不顾病重于28日赶到武汉,作为军战时总司令,指挥战斗。在武昌中黄兴督战武汉,为保卫胜利
作了重大贡献。辛亥的成功,迎来了封建制度的终结,清朝反动统治的灭亡,中华的诞生。1912年1月,南京临时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袁世凯任中华临时大总统后,重新组阁。要求留任黄兴为陆军总长。但袁世凯不愿放松对的控制,命其亲信段祺瑞任此职,另任黄兴为无实权的参谋总长,黄兴辞不就任,留守南京。不到一年,随着宋教仁被刺,袁世凯签订善后大借款,孙中山和黄兴都由拥袁转向反袁,为了维护民主共和,相继发生了“二次”与护国战争。但是对于讨袁的时机,孙中山与黄兴产生了分歧。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黄兴以南方各省内部不统一,力薄,对讨袁缺乏信心,主张法律解决。7月,孙中山兴师讨袁,二次爆发。14日,黄兴由上海至南京,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黄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讨袁战争开始后,南京方面,由于一部分被袁氏用金钱收买,发生内变;作为基本队伍的第八师又因拨出两个团,仅剩2000人左右;其他大都未经训练,战斗力薄弱。7月22日,徐州失守。25日,江西湖口被袁军占领,李烈钧败退。上海讨袁军久攻制造局不下。而南京讨袁军的后方湖南军械库又被袁世凯的奸细纵火焚毁,饷械不支,声援断绝。黄兴见大势已去,只得于29日乘日本煤轮离开南京,日本。随后,安徽方面也因内部意见不一,而自行瓦解,柏文蔚出走。福建、湖南、四川又相继宣布取消。“二次”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黄兴与许多骨干分子再次日本。国内参加讨袁失败的人也陆续来到东京。孙中山总结“二次”失败的原因,认为宋教仁案发生后,即应兴师讨袁,但党人多不听从他的指挥,坐失良机,致使袁世凯得到了“大借款”,可以从容布置,因此对黄兴颇多责难。对于“二次”失败的主要原因,黄兴认为:“乃正义为金钱权力一时所摧毁,非真正之失败。试翻中外之历史,推天演之公例,未有正义不伸者。最后之胜利,终归之吾党。”二次也正是孙中山与黄兴发生了极其严重的分歧与争论的时间点。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孙中山与黄兴的关系,黄兴和孙中山相识于日本留学期间,互引为至交好友。一般来说孙中山是思想家、先行者,黄兴是实干家。许多重要的活动由黄兴所发动并亲自参与。在时虽然与孙中山有所分歧,但并未夺权而是甘心居次席,鼎力相助之。清末的重要团体和活动,多为两人所谋划组织。1905年,孙中山所建立的
兴中会与黄兴所建立的华兴会等团体,在日本东京合并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同盟会成立会上,黄兴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孙中山被推为总理。还有1907年,光复会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失败为由,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另举黄兴担任,黄兴推辞。最终光复会退出中国同盟会。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起草《孙文罪状》,再次对孙中山发难,要求改选同盟会总理。黄兴极力进行抵制。在中华成立,一开始是黄兴被推为大总统,但黄兴推辞并举荐孙中山为中华的大总统。黄兴就是这样一如既往地捍卫孙中山领袖地位的。当然,在孙、黄之间也有过三次较大的争论,而且,一次比一次激烈,如果不是黄兴克制自己,作出让步,竭尽全力地维护孙中山领袖地位,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由于长期为事业而奔波,积劳成疾,1916年10月10日,黄兴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最终因食道与胃静脉屈张破裂出血(肝门静脉高压所致,根据其死前多次大量吐血以及肝肿大所推测,为肝硬化常见之并发症)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次年4月15日国葬黄兴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
二、研究
对于黄兴的研究并不像孙中山那样丰富,但是近年来对于黄兴的关注也日益多了起来。学术界对黄兴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取得了大批成果。
第一阶段:1910到1949的黄兴研究
在这个阶段对黄兴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在这有两篇研究黄兴重要的文章。第一篇是黄兴的好友宫崎寅藏在访问黄兴之后,于日本的《万朝报》与 《日本及日本人》期刊上连续发表了《 访党领袖黄兴》,这可能是最早介绍黄兴活动的专文。第二篇是1912
年 9 月,黄兴应袁世凯之邀,紧接孙中山之后访问北京 。12日,他在旅京善化同乡会欢迎会上讲述了他的经历,《申报》在 9 月 28 日,以 《黄克强自述历史》为题,摘要刊载了这篇讲话,这是现在能见到的第一篇黄兴自述,为黄兴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两篇文章算是这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论述,从中可以看出这段时期对黄兴的研究仍留在介绍阶段,涉及范围限于黄兴事迹、对贡献等。对于黄兴的地位与作用,还未有太多的评价。
第二阶段:1950到1979年的黄兴研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历史研究的新时期。1956年是孙中山诞辰90周年,发表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全国各地开了纪念会,揭开了新时期研究辛亥和孙中山的序幕。作为辛亥领导人之一的黄兴,开始被提上研究日程。总计30年间,共出版了两本小册子《黄兴》,三篇论文,十多篇回忆录与资料,以及湖南史学界在1962年还专门召开了评议黄兴的学术会等等。总的来看,这30年中,对黄兴的研究还只是起步。研究文章很少,与黄兴在辛亥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
第三阶段: 1980年以来的黄兴研究
1980年以来,国内对于黄兴的研究,称得上进入黄金时期,不但发表的研究成果大量增加,而且质量显著提高,内容扩及黄兴的各个方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写,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的《黄兴集》,收录黄兴各类著作近600篇,是目前比较权威的黄兴作品集。还有美国作者薛君度编写的《黄兴与中国》。在近30年以来研究的新进展,自1980年以来,由于推行改革开放路线,在黄兴研究中贯彻了百家争鸣的方针,促使研究黄兴不断深入,从而在不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黄兴家世与早年研究、黄兴在辛亥中的地位与作用、黄兴的军事斗争、黄兴与二次。
三、评价
历史上在辛亥中发挥作用的不仅仅是孙中山一人,还有黄兴和宋教仁,但是很多人都会忽视一个甘当配角的人物,那就是黄兴。历史上黄兴的地位应该是很高的,他死后享受国葬的待遇。“古人却向书中见,男儿要为天下奇。”这是黄兴的宣言,是他的人生理想,也是对他这一生较为恰当的写照,在近代的战火中,黄兴以救亡图存为己任,为了中华民族之复兴呕心呖血却毫不计较名利,实在是中国近代史及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少有之豪杰。
(一)、才华横溢的实干家
他自小就饱读诗书,用才高八斗来形容他丝毫不为过。黄兴曾先后入长沙城南书院,武昌两湖学院学习。后于1902年以优异的成绩被两湖总督张之洞选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宏文学速成师范科。黄兴在留学日本的时期,他广泛接触到了西学,民主思想迅速发展,从此走上了民主的道路。当黄兴为中华民族而鞠躬尽瘁,英年早逝后,蔡锷悲痛地评价道,黄兴“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就连袁世凯也曾说“黄氏性质直,果于行”。
(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林则徐的爱国名言可谓是对黄兴爱国情怀的贴切描述。黄兴为了中华的利益,毫不犹豫地将自身生死置之度外。黄兴一生中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黄兴几乎无役不参加。尤其是黄花岗,黄兴率领百余人的敢死队直扑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发生激烈战斗,他虽然断了两指仍坚持指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炙热的爱国之心。黄兴为中华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与孙中山并称为开国元勋。无论何时,
黄兴总是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
(三)、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黄兴在孙中山被迫交出中华临时大总统的位置时,没有看出袁世凯的反动本质,他依然乐观地认为“今南北一家,总统得人,从此万年,迥非当日比也。吾辈十余年兢兢业业以求者,真正之和平、之幸福。今目的已达,掉臂林泉,所得多矣”。黄兴并没有意识到一旦果实落到袁世凯手中,那么目的就不可能真正达到,换句话说,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失败的。终于,在袁世凯上位仅仅过了几个月,他就开始了篡权,对党人步步进逼,企图破坏共和制度,这使得国内局势动荡不安。虽然黄兴和孙中山一样都是伟大的资产阶级家,但他却仍摆脱不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正因如此他无法带领中华民族走得更远。
黄兴,如同古往今来的众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一样,他既有自己英勇的一面,又有软弱妥协的一面,值得我们去细细研究。虽然他也有自身的缺点,但他的优点更重要,在那个时代,黄兴不管怎样都可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人物,对此,又有谁能否认呢。由于长期为事业而奔波,积劳成疾,1916年10月31日,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黄兴作为与孙中山并驾齐驱的人物,在黄兴死后,从此内再也没有出现可与孙中山并称的人物。
参考文献:《黄兴与中国》(美)薛君度著 杨慎之译 湖南人民出版社
《黄兴集》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华书局 2011年版
《黄兴自述》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