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科技2012年第2期 文化教育 浅析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梁亚宁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河北秦皇岛0663l1)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思想精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对于加强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 1 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大学生是祖国栋梁,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使命。大 学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高级工程,培养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民族精神,是大学教育的关键所在。中华民族 的民族精神就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如果抛弃中国传统文化, 也就等于剥离了民族精神所赖以生存的土壤,会直接导致民族自尊 心与自信心的失落、民族凝聚力的下降以及民族认同感的危机。中 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以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极具特色的 民族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 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民族精神令人鼓舞和振奋。“苏武牧羊”的典故已 征: 经成为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感召着人们的爱国之情;“精忠报国” 第一, 与礼的统一。圣贤人格是儒家的理想人格,而这一人格 四个字已经融入到人们的骨子里,激励着人们的报国之志;“王师北 正是仁与礼的和谐统一。仁作为人之本性的基础是人格主体的自 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深深体现了渴望国家、民族统一的 觉,礼是外在的社会制约。孑L子重视“礼”与把“礼”内化为本性之欲, 心情;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表现出为了国家利 内化为个体自觉的内在欲求,把“礼”上升到道德礼仪的神圣性,先 益,不顾个人生死的忘我精神。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这些历 天.I生,并能真正把它作为行为准则去实现的。 史故事以及文学作品无疑是培育民族精神最好的素材。 圣贤人格是能够从内心深处理解仁,f_比礼更为根本,这种把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的 “仁”作为人之本性,内化“礼”为本性之欲求的形式正是儒家理想人 纽带。 格的首要特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理想 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对大学生进行 人格最基本的心性,体现了人格主体的自觉意识,并凝聚着圣人深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 沉的历史责任感,表现在“f_: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里 心、凝聚力和认同感。 “仁”包括“知、勇”,“知”即知人,主要指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 2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系,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知识。它的实质是“知礼”,《里 》说:“知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 者利仁”,反之“未知,焉得仁”。《为政》说“勇”即勇敢,有“勇”必为。 的公民。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 反之,“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 者必有勇”,勇是“ 者”必备的 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 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 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 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具有鲜明的辨别 力,否则……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中国大学在人格教育方面 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大学教育培养得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只 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这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 种品德。 第二,中庸和高明的和谐。儒家的理想人格是超越世俗而又离不 开人伦日常的。“道中庸”则是人伦日常间的行为准则,亦即做人的准 则。也就是“中正之道”。同时,又要求“极高明”,即人的精神必须尽量 达到最高的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理想人格,是高明 与中庸的统一。孔子本身亦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楷模,有内在的道 德觉悟但不夸赞自我,有广泛的游世悲情但不依附权势,有高远的历 =_圣。“极高明”要求人格主体具有较高自我知觉度 展的观点,也不符合教育目的。这种本未倒置的教育观必须要彻底 史使命但不自居1然而是有限度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所 改变。因此,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成为现代大学教育努力方向。 和超越精神,健全的人格体现在智识、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及和 以,儒家理想人格要求“极高明而道中庸”比较偏重于后者。《尚书.洪 谐发展,从而无所偏废。提出“全人格”教育思想的潘光旦先生,特别 范》中指出“中庸”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 注重情绪与意志的培养。他认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君子”和 者,天下之定理”。这里的中又并非无原则的折衷主义,是有一定标准 “士”的教育思想,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解释说:“所 的。《子路》中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 也不偏于狷,于两端之间取其 谓弘,指的就是情绪的培植”,“所谓毅,指的是意志的训练,持志有 有所不为也”。儒家主张既不偏于狂,是谓“中行”。无过和无不及方为“中正之道”。 方法”。要实践“士”的教育必须有两个步骤,即“立志”(即人生要有 中,第三,天地人的合一。与天地合其德,也可以说是天人合一。就 比较明确的目的,有“健全的立身处世的主意”。)和“忠恕一贯”(“忠 一推己及人的思想对于处理人际关系仍不失它的指导意义;“天地与 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的思想正是人 们面临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所要寻找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依 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为我们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了正确 的价值观。 儒家的理想人格可概括为圣贤,或称贤人。圣贤是要不断地修 养能提升人格的层次,明并E1月,化行若行,是要与天地合德,与大 道同行,克己复礼、兼爱同施、安邦兴国的理想人格。主要有以下特 就是笃信”,就是一个人要有轻易不肯放弃的立场;“恕就是容忍”, 就是一个人要学会谅解别人。“忠恕一贯”就是指这两方面都要兼筹 并顾,这是修己之学的两个支点。)注重这两个方面的培养,对学生 的人格塑造、身心的健康是有很大益处的。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关注个体的修养、追求理想人 理想人格而言,天人合一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宇宙的终极本 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另一方面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人才 是达到理想人格的人。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天人合一的化身,这种 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境界常在中国画中得到体现,人物与背景的对比 不明显,似乎其主题是表现山川大河的灵秀与磅礴,而人物只是浅 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 格,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不无现实意义。所谓培养健全的人格,就 浅构勒。成者,而且应以实现 是要培养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 以与天地参矣。圣贤的行为,不仅应符合天道的要求,惟其如此,方能德配天地,妙赞化育而天地 人内心的自我完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方面有着丰富的思想内 天道为已任,自强不息,涵,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 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