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研究
解读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郭佳鑫
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
摘要:本文以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理论为框架,分析了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突显四个维度。顺应论把翻译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中,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指导。
关键词:维索尔伦;顺应理论;翻译研究一、引言
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需要考虑语言以外的其它主客观因素,而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为翻译提供了新的方向。语用学主要是关于语言在交际中的运用,研究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中的表达和理解。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它的交际双方即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均不在场,所以翻译不能像普通交际那样顺利进行。由此可见翻译是时间和空间错位的特殊交际行为,而顺应理论适用交际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顺应理论的产生对翻译实践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二、语用顺应理论与翻译
在语言顺应方面,它主要借鉴认知心理学的“适应”观点,即通过适应和调整,可以实现新的平衡。维索尔伦创造性的把自然选择和适应论结合起来。1999年,维索尔伦在他的著作《语用学新解》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理论。他认为语言使用是社会行为,研究语言使用必须从社会、文化、认知的角度把语言现象和语言使用结合起来。翻译的过程涵盖多重动态选择,这也是翻译的顺应过程。正如我们所知,译者既是源语文本的读者,又是目标语文本的作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着两个任务,即翻译源语文本,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他们的选择还应考虑到各种因素,如语言、认知、意识形态、政治和社会文化。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从四个维度进行语言的顺应性研究,即语境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突显。
(一)语境关系顺应
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词语选择要符合语境。由于选择的过程是动态的,所以语境的产生也是动态的。翻译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任何交际都离不开语境的参与,隐喻翻译也不例外。在国内,语境指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的意思,不能孤立看其字面意思。一些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一般来讲,语境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产生的环境。一旦出现语言,就会附带其产生的语境,语境随交际的内容不断变化,所以语言交际者要顺应语境变化做出合理选择,这就是语境的顺应性。维索尔伦把语境分为四个要素,即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后三种因素相互依存,语言使用者要顺应语境的变化,使交际顺利进行。隐喻翻译同样受到语境的影响。语言使用者需要把语境因素考虑在内才能正确理解语言的真实含义。
(二)语言结构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是指译者在语言的多个方面做出选择,进而实现语言结构的顺应。这具体表现为选择语言、语码和语体,选择话语的组成部分,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及选择话语的构建原则,从而实现篇章结构的衔接。话语成分包括语音、词汇和
句子结构等。话语的构建原则主要是语法和连贯原则。在展开话题时要围绕话题的相关性和内容的连贯性。许多翻译家提出了各自的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例如严复的“信达雅”,奈达的功能对等,钱钟书的化境,鲁迅先生的“宁信而不顺”,刘重德的程中进行不断的调节和顺应。因此在语言的翻译过程中,语言使用者要顺应语言结构的选择。
(三)动态顺应
动态顺应主要是指语言使用中意义的动态生成。译者要以原文为基础,考虑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的影响和制约,选择符合当时语境的表达。不同的语言文体有不同的语言目的和语境。文学作品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为主,广告以信息宣传为主,诗歌以语言的优美和情感的表达为主,所以译者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做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同时,对于相同的语言文体,不同的翻译家也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选择不同的顺应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有些译者选择和源语特点保持一致,有些则根据目标语读者的喜好,翻译出符合目标语习惯的语言。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金堤译本为呈现小说原文的晦涩难懂,较忠实于原著,而在萧乾、文洁若译本中为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尽最大努力使译本更加通顺流畅。译者在翻译时会根据译文的功能和读者的需要,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
(四)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突显
翻译过程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替的过程,在顺应过程中意识程度的突显决定了翻译的手段及翻译的规范性。维索尔伦认为“意识程度和特性不一样,而是处在由完全有意识和根本无意识所组成的一个连续过渡体的某个位置”。这表示交际者在语言使用中,会产生顺应的意识。这种意识程度越高,译者对语言的调整顺应程度就越高。意识程度越低,翻译活动就会出现“偏离”现象或交际失败的结果。译者掌控语言的转换、协调,所以译者的意识对于译者理解翻译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02年,许钧从翻译的意愿层面、现实层面和道德层面分析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这三个层面体现了宏观顺应和微观顺应的意识。顺应论为翻译行为的阐释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而为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三、结语
翻译过程中有很多难点,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句法结构、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差异,译者往往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和源语对等的表达,导致翻译的失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把语言使用看成是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为译者顺应认知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参考文献:
[1]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1999.
[4]许钧.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2002(1):62-69.
57
“信达切”新三字原则等,这些翻译原则会使语言结构在翻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