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分析与建议 黎宏宝 (苏州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就是指旅游业自身的收入跟社会 旅游业总收入已占苏州全市GDP的11_4%,并且由于其本身的“链 经济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包括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 摘要:旅游业是苏州市的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2011年苏州市 式反应”带动了几乎所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因此,研究苏州市 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对于进一步发展苏州旅游经济和促进就业的意义 都非常重大。论文在充分利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苏州市的旅游经 济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提出了改善苏州旅游 业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 Ⅱ向(如游客在旅游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当地的旅游服务, 给当的增加的经济收入),还包括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间 接的影响,指的是在直接收入的引导下产生的收入,我们 关键词:旅游业经济效应苏州市 都知道,游客在旅游地住宿、吃饭的消费属于对当地经济 的直接影响,而为其服务的职工从他们的消费中得到的工 旅游业的不断繁荣,更好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在 资再用于个人在当地的消费,这样就对旅游地的经济造成 学术界造成了不小的狂澜。我们所说的旅游业的经济效应 了间接影响。对旅游业的收入效应的衡量标准,学术界的 是指旅游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具体的讲 观点还不是很一致,具体有以下几种说法:旅游总收入对 包括对利税和货币收入的影响,还涉及到给社会提供的就 GDP的贡献率、旅游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及旅游业 业机会等。简而言之,旅游业经济效应主要是指收入效应、 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等几个标准,因为统计资料是有 创汇效应、就业效应。 1苏州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围绕打造“天堂苏州、东方水城”的 限的,本文在分析苏州旅游业的经济效应时,主要运用的 是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 表3旅游业对苏州经济的直接作用 城市旅游形象,苏州市不断推进资源整合,旅游 板块规划和品牌建设加快。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旅游、社会特色旅游联动发展,旅游产业多元化 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在2006年至201 1年的 6年问,苏州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388.27万人 次,累计创汇63.5亿美元,累计接待国内游客 3.4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47.55亿元,实现 旅游总收入4954.24亿元。 表1 苏州市2006—201 1国际旅游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统计年鉴2006年~201 1年》、《苏州“十 五”旅游发展公报》、(201 1年苏州旅游业发展报告》整理而成 由上表可以看出,2006~2011年苏州旅游业总收入 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11年达到了11.39%,说明旅 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其总收入增长的速度超过了 GDP增长的速度;而苏州旅游业总收入占当年第三产业 产值的比重却基本成逐年下降的趋势,201 1年降到了 28.91%,说明苏州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略低于第三产业发 展的速度。 资料来源:《苏州“十五”旅游发展公报》、((201 1年苏州旅游业发 展报告》。 表2苏州市2006—201 1年国内旅游情况统计表 2.2创汇效应 旅游业的创汇效应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通过发 展国际旅游业,能够直接从国际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中获 得的外汇收入。因为外汇收入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的作 用是非同小可的,所以在增加创汇收入中,除了要加强对 外贸易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国际旅游业,而且它具有 很多的发展优势,比如减少了运输成本、通常不受贸易保 护等。本文将从苏州旅游业创汇、出口创汇和我国旅 游业创业、出口创汇的比较来分析苏州旅游业的创汇效 应。 资料来源:《苏州“十五”旅游发展公报》、((2ol 1年苏州旅游业发 展报告》。 2苏州市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2.1收入效应 195 如表4所示,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苏州旅游创汇额 与全国旅游创汇额的比率较高,一般都高于2.4%,且有 逐年提高的趋势,说明苏州旅游业的整体经济规模在全 国位居前列。除个别年份外,从2006年~201 1年,苏州 文仅以2008~2010年苏州旅游业的就业乘 数进行阐述。 通过对2008年~2010年苏州市旅游 直接就业人数、旅游间接就业人数的计算, 得出苏州市旅游就业乘数。见表6。 测算结果显示,苏州市旅游就业乘数明 显,一般都高于3.7,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表明苏州市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 就会给全市的旅业及相关经济行业带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统计年鉴2006~201 1》、《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 1》整 来超过3.7个就业机会。 理而成。 3结论与建议 旅游创汇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且基本高于同期中国旅 3.1结论 游汇创增长率,尤其是在发生全球次贷危机的2008、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苏州旅游业的收入效应比较明 2009年,相比于全国旅游业创汇率的负增长,苏州旅游 创汇率不降反增,2008年的旅游创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 显,但相比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略显滞后:苏州市旅游业的 创汇总额和增长率较为平稳,相比于同期出口创汇的发展 1 1.92%。 如表5,虽然2006—201 1年苏州旅游业创汇保持了 比较滞后;苏州市旅游业的就业效应比较明显。 3.2建议 较快的增长,但同期苏州的外贸出口也保持了较快的增 3.2.1扩大苏州整体经济规模 长,使得苏州旅游业创汇与出口创汇的比重基本维持在 经济规模即特定区域各经济部门的规模以及各产业 0.8%左右。而同期,中国旅游业创汇与中国出口创汇的比 率基本都高于2.5%。比较而言,苏州旅游业创汇的能力相 或部门问的相互经济联系。旅游业经济效应是与其所在地 经济规模紧密相关的。当某地区的人口和土地面积规模较 对于苏州外贸出口而言优势不明显。 大,市场交换频率也会比较大,这样就会形 表5苏州旅游业创汇占苏州外贸出口额的比重及与全国比较 成比较大的经济规模,这就必然会推动更 多的经济活动的开展,从而更好地推动旅 游业的发展。而且,通过旅游收入增加本地 区的收入,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形成更 表4苏州旅游业创汇与我国旅游业创汇增长比较 显著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想让苏州的旅游 业越来越繁荣,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而 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在苏 州的整体经济建设上加大力度,促进苏州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统计年鉴2006—2011》、《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1》整理 整体经济规模的最大化。 而成。 3。2-2提升地区旅游消费水平 2.3就业效应 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资料 就业效应即旅游业的繁荣为社会带了更多的就业机 和精神资料消费的总和。旅游花费不仅能够使旅游产品的 会。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就业机会:一是直接的,它与旅游者 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而且还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 的直接消费相关,具体指那些在旅游企业中工作的人;二 展,进而从整体上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一定数量的旅游 是间接的,它主要是指在旅游业的发展下带动其它相关产 花费,才能将旅游的经济效应明显地表现出来。业的发展而带来的相关领域的就业机会,如给航空客运 业、城市公交运输业等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旅游业就业 效应可用旅游业所引起的地区直接、间接就业总人数之和 与直接就业总数的比值来表示。由于统计资料的,本 表6苏州市2008~201 0年旅游业就业乘数表 参考文献: …刘东,梁东黎.宏观经济学[MJ.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杜江.旅游管理硕士论文文库【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3】苏州市统计局.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2006年一 【4】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1. 【5] ̄Ui守祥.旅游业乘数研究辨正.旅游学刊【J】.2007(10):32—35. 【6】陶金龙,袁勇志,何会涛.苏州市旅游业经济拉动效应的实证 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4(9):30—33. 【7】唐湘玲,何瑛.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分析.教育学院学 201 1年. 报【J】,2007(12):17—19.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统计年鉴2009—2011》中的有关数据加 总。估算而成。 【8l徐艺.青岛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U1.区域经济,2008(9): 8—11.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