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鼓也需重锤敲
司淑萍
作为老师,都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他们高分数光环的闪耀下,往往忽略了这类孩子的一些缺点,比如自负、脆弱、冷漠……等等。他们由于思维敏捷,考试成绩优良容易形成优越心里,在言行上出现趾高气扬、目无一切的精神面貌。由于他们的成绩高,往往是班级中的宠儿,同学羡慕,老师青睐,家长关爱。正因为如此,他们一旦遇到挫折,大多数会一蹶不振,其表现比一般同学更加消极,缺乏抗挫折能力。所以老师要对他们正确定位,不能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高就忽视对他们的指导,要重视他们的弱点纠正,以德才兼备为目标,培养一个各种素质优良的好学生。
成绩高的学生的长期优势和老师与家长对他们的过分夸奖,极易使他们形成自负傲慢的心里,他们看不起别人,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尤其是当他们的想法与老师的要求不一致时,他们不是从自己的本身找问题的原因,而是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意见,即使发现自己错了,也难承认。
成绩高的傲慢学生,知识学习成绩比其他学生突出,并不表明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转变观点,正确认识他们,客服偏爱心理,对全班学生一视同仁,对高成绩的傲慢学生的缺点及时给予批评教育,不能迁就,要高标准,严要求,表扬时要掌握好“度”,淡化他们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我曾经接过的班上有一名男生,各科成绩都很好,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项比赛屡获佳绩,为学校挣得不少荣誉,可在很多老师和同学们的心中却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傲慢!他经常从网上找一些剑走偏锋的怪题找我解答,一开始我还觉得这个学生很好学,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他并不是很在意他是否能学会这些题,有同学告诉我他先从网上背过答案,然后假装不知道答案和我讨论,特别喜欢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和我讨论,以难倒我为目的,这样他就觉得他的层次超过了我。因为他找的难题都不是书本上的内容,所以他即便是背过答案也是一知半解,中间过程经常说的驴唇不对马嘴,如果哪次的讨论他出现了明显的错误,他更会变本加厉的短期内找来题目从头再来,我和他说喜欢讨论问题是好事情,但是不能浪费课堂上其他同学的时间,让他以后课余时间去办公室讨论,没有了同学作观众,没有了炫耀自己的平台,慢慢的他就不那么频繁的找我较量了。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我发现他称呼别的学生一律是“大傻”,我不露边际的暗示过他,要尊重同学,为了保护他的自尊心,也以开玩笑的口气和他讨论过这个问题,可是他觉得别人就是比他傻,这种称呼名副其实。为此我心里暗暗着急,可一想他只不过是一个孩子,认识事物不全面,面对荣誉成绩容易迷失,我们的社会不也充满着浮躁的氛围吗?在接下来的接触中,我以对待一名普通学生的态度对待他,对他和其他学生一样不搞特殊,但也不歧视他,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对他
的错误从不轻描淡写,尽量做到公正客观。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引导教育他这方面的问题,慢慢的他待人处事的能力提高了很多,在对同学的态度礼貌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
好成绩的学生在家受到父母的疼爱,在学校受到老师的关心、同学的羡慕,在社会受到人们的赞美。一直生活在顺境中,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一旦遇到挫折,如考试的失误,学科竞赛中未得到意料中的名次等,就恐慌不安。为保持自己的优越地位,不让其他同学超过自己,他们常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与家长和老师的较高期望形成合力,一方面会使他们由于目标过高,难以达到而受挫折,另一方面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包袱,产生负重心里,导致身心疲惫,老师此时要积极加以引导,是他们尽快呈现一种阳光的心态。
2017机电一班的聪聪是入学成绩班级第一的学生。也是上我的数学课发言最积极的学生之一,从她渴望的眼神中,我看得出她很喜欢我的数学课,偶尔有一次,作为小组代表的她,在数学课上连续回答错了两个问题,连累了她们小组的评优结果,没有拿到奖品,在同学们的一片嘘声中,她很难过,也很不好意思,此后慢慢的上课不敢轻易再举手,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也没有考好。后来慢慢发现她对很多事情的积极性也减退了,找她谈了几次,自己也说没有什么大的原因,大约就是从那次课堂以后,对自己不太有信心了,不想给自己失误的机会,追求无过就是功,因为一次小小的挫折,逐渐使她偏离了积极向上的轨道。我没有想到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会让她受到如此的影响,我经常利用一切机会向她灌输偶尔的失败与挫折算不了什么,成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不能因为平常的一些小事情没达到要求就影响后边的发展,而应该从中总结经验,重新认识与反省自己,引导她正确对待挫折,消除挫折产生的不良影响,学会补偿,给她讲名人故事,让她知道,令人瞩目的胜利者,通常会遭遇难以忍受的障碍,他们的胜利得益于不为挫折而气馁的勇气和决心。
有些高成绩的学生的优秀是相对的,他们只是在某一阶段中学习成绩处于领先地位,作为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让他们知道山外有山,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同时降低自我期望值,不要过分苛求自己,要允许自己失败,鼓励他们战胜脆弱,成功的花朵终将开放。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人才=高分”的伪标准下,人们吹捧高分,却往往忽视了高分生的各项素质的锻炼与培养,对待高分生,响鼓也需重锤敲,不能“一白遮百丑”,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高分数与高素质的统一,心理健康的高分生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高材生。成才之前先立德,否则,就会培养出前段时间的网红人物---高铁霸座男博士,这是教育的失败。
(作者单位:青岛高新职业学校)
2019年15期┆29
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