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第3期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01.23 No.3 2014年7月 Journal of Lineang Teachers College JulI2014 对推广临沧茶文化的思考 欧奇令 (临沧党校,云南临沧677099) 摘要:临沧有浓郁的茶文化,为推广以“滇红”为首的茶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基础,通过打造“红 茶之都”等有力措施,把临沧茶文化的内涵彰显出去,形成有竞争力的市场影响,对促进临沧经济与社 会发展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推广;茶文化;思考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 表明了这一区域正是山茶科植物的起源中心, 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 当属茶的发源地。临沧,以濒临澜沧江而得 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 名,也是茶的起源地之一,有丰富的茶文化。 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就临 2013年,临沧市茶园总面积129.1万亩,产茶 沧而言,有浓郁的茶文化,通过推广以“滇 8.3万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已有一 红”为首的茶文化可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积极发 定市场影响力的茶品牌有“滇红”、 “勐库”、 展。 “王子冠”、“回味”、“嘉茗”、“银竹”、 一、临沧茶文化的基本情况 “兰庭春”和“刘家坡”等。 临沧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东部与思茅地 (一)临沧是茶的起源地 区相连,西部与保山市相邻,北部与大理白族 2006年在永德县亚练发现茶树始祖中华木 自治州相接,南部与邻国缅甸接壤。临沧是中 兰,随后在沧源县芒回又发现宽叶木兰。中华 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是世界著名的“滇红” 木兰是由宽叶木兰演化而来,距今已有约两三 之乡和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 千万年历史,而茶树又是由中华木兰经宽叶木 “核桃之乡”,也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 兰演化而来,主要生长在温暖、潮湿和酸性土 径,因此又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南 壤的南亚热带地区。永德的茶树始祖中华木兰 丝茶古道”。 和沧源县的宽叶木兰可以作证,临沧是茶树的 沿澜沧江一线的凤庆香竹箐、云县白莺 起源之地。 山、永德大雪山、双江勐库大雪山等地都发现 临沧在北起凤庆诗礼,南至沧源单甲,绵 了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茶树、古茶林。这些古 延200公里,海拔1 050米至2 750米范围内 茶树、古茶林既有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 的9 0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 又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混杂生 都有野生茶树分布。临沧现有野生古茶树28 存,是世界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 万亩,栽培型古茶园61万亩,是中国古茶树 带。由于山茶属植物在这一区域的高度集中, 资源保存得最多、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地区 收稿日期:2014—01—13 作者简介:欧奇令(1976一 )。男,四川遂宁人,临沧党校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研究o 42 之一:双江古茶林——1997年8月,当地农民 在海拔2 200~2 750米地带的勐库大雪山中 发现了面积达12 000多亩,约80 000多株原 宏等主要产茶区。由此路,临沧的普洱茶、凤 山茶、勐库茶、勐撒茶、马鞍山茶、邦东茶、 茶房茶北走藏域、南下车里。临沧作为“茶马 生茶树,距今2 500多年历史,为目前国内所 古道”上的重镇,茶文化的历史也便随着“茶 发现的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的野生 马古道”的兴衰而展开。与享有盛誉的“丝绸 古茶树群落,创世界古茶树新纪录。永德古茶 之路”相提并论的“茶马古道”,被称之为 林——在永德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雪山自然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国文明传播的国际通 保护区,有面积达1O万余亩的野生古茶林, 道”,兴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兴盛在, 其基围在40厘米以上的茶树多达30余万株, 衰落于2O世纪50年代。 80~200厘米以上的10万余株,树龄均在千年 以上。目前,永德野生古茶林保存完好,是云 南作为茶树原生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 祥地的“历史见证”和“活化石”。除此临沧 其他县(区)也都有古茶林存在:云县有白莺山、 幸福蔑笆山、涌宝棠梨树野生古茶树群落等, 几乎每个乡镇都能看到野生大茶树;耿马大青 山自然保护区、芒洪乡原始古茶树群落;镇康 大茶山;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仙人山、铁厂 箐、南华山古茶树群落;沧源糯良大黑山古茶 林;凤庆的15个乡镇都发现了成林成片的野 生古茶树,大小野生古茶树群落17个,面积 31 000多亩。 (二)临沧有久远的茶史 生长在凤庆小湾澜沧江畔的人工栽培型 的“地球上最大的茶树王”香竹箐古茶树, 已有3 200多年的树龄。自香箐古茶树以下是 2 500多年的双江勐库古茶树,1 700多年的 澜沧富邦古茶树,1 300多年的澜沧景迈古茶 树和800多年的勐海南糯古茶树等。茶圣陆羽 曾经讲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 川多有两人合抱者。”就包括了它们。东晋 《华阳国志》中提到“武王十有三年(公元前 1057年)春,伐纣,濮人会于孟津,并献茶于 武王。”献茶者实为巴蜀中的濮人。 武王伐纣距今3 000多年:而香竹箐古茶树王 的树龄也是3 000多年,又在当年濮人生活区 域内,事实上,临沧茶最初正是以这种方式走 进汉文化典籍中的。 沿澜沧江一线由北向南隐藏着的古茶之 路,也正是濮人自北向南的迁徙之路,后来演 变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包括了各地客商来云南茶区收购茶叶的很多条 道路,连接了包括临沧、西双版纳、思茅、德 早在唐宋,临沧就有了茶叶贸易,那时临 沧的茶叶产品主要是晒青毛茶,尤以凤庆为 著。据史料记载:“公元1252年,永昌郡南 行300里,有b族种茶,市以米、布、茶、 盐。”雍正年间的《邶页宁府 中写到:“当 时有包括府前街、旧城街、阿鲁司街、洛党街 等近30个集市中,都有茶叶交易。清乾隆二 十六年,澜沧龙桥修通,天堑变通途,凤 庆的茶叶经过丽江茶马市场转销康藏就更为便 捷。” 历史上,凤庆长期一直都在扮演着滇西茶 叶贸易中心的角色,曾有著名的“春茶会”。 自清以来,阳春三月,乡镇集市的小贩往往将 收购来的春茶运到集市贩卖给外地商贩,外地 商贩也直接到县城来收购茶叶,于是在近二十 天的时间里,大理、昆明、丽江、保山等数以 千计的茶商云集凤庆县城收购毛茶,几十匹、 数十匹、上千匹骡马在顺宁至下关或昆明之间 的古道上往来穿梭,形成了一年一度规模盛大 的“春茶会”,这一自然形成的茶叶交易市场, 直到1954年国家对茶叶实行统购统销才逐渐 消失。事实上,在临沧的历史上除凤庆城外, 鲁史、云州、泰恒、勐库、德党、茂兰等也都 曾经作为某一时期茶叶的集散中心。 作为茶的原生地,临沧优良的自然条件为 茶叶品质的形成提供了保证,全市8县区均生 长有大片的野生茶林,而长期的自然繁殖和栽 培选育,更是造就了临沧茶叶的优秀品质。 1639年,徐霞客来到凤庆,留下了“宿于高简 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 予。”‘的记载。年问,大理喜洲严子祯在 下关创立“永昌祥”商号,生产经营沱茶,其 原料均为双江勐库和凤山茶。1938年,冯绍裘 来到凤庆,见凤庆大叶茶高达丈余,叶肥芽 43 壮,品质优异,便潜心研制云南红茶,最后形 族的烤茶,白族的三道茶,也都各具本民族的 成形美、香高、色艳、味浓的“滇红”,以其 特点,体现了各民族的性格,包含着各自深厚 优良的品质和优美的外形曾被英国皇室收藏, 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其品质可与世 界上最好的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红茶相媲 美,凤庆遂以“滇红”闻名于世。之后,“滇 的茶文化底蕴。 二、临沧推广茶文化的基本现状 经过、企业和各方的努力,目前临沧 的茶文化有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但是力度还 红”成为中国的出口名茶,年出口量均占云南 不够。 茶叶出口量的40%以上,创汇占云南茶叶出口 临沧茶文化博览会的召开,尽显“君临天 量的50%以上,云南风庆滇红茶叶集团股份有 下的茶都、沧海桑田的佤乡、茶马古道的重 限公司是云南目前最大的茶叶生产企业。 (三)临沧有丰富的茶俗 临沧2.4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1个世居少 数民族,都爱茶,每个民族都有着能体现本民 族文化的饮茶习俗。临沧茶在商周时代就已进 人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被当作上贡的礼品。唐 代樊绰《蛮书》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 “茶出 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 椒、姜、桂合烹而饮之。”“银生”包括了今 天临沧的许多地方,而至今临沧市内云县漫 湾、忙怀、茶房,以及临沧市临翔区的邦东、 马台等地的居民还保持着饮用姜茶、糊米茶、 糖茶、盐茶的古老习俗。 临沧的德昂族和布朗族种茶历史久远,茶 俗古老,被称为“古老的茶农。”在古濮人后 裔德昂族的歌中,茶更是他们的祖先。每逢节 日,老人就会捧着茶碗,唱起那首《达古达楞 格莱枥 创世古歌:天地混沌未开,大地一片 荒漠。天上有一棵茶树,愿意到地上生长…… 茶叶是德昂的命脉,有德昂的地方就有茶山。 在另一支濮人后裔的布朗族中,也有关于茶的 传说:我已经永远离开你们了,又永远放不下 你们,如果留给你们金银财宝,你们也有吃光 用光的时候,我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 取吃不尽,用不完,永远好过,永远幸福…… 在德昂族和布朗族生活中,从人生礼仪、社会 交往、宗教信仰到婚恋习俗,都离不开茶。茶 叶是通灵之物,德昂族和布朗族的腌酸茶和布 朗族的嫩茶拌豆腐,是古老的食茶习俗和活化 石;德昂族的“止病茶”和布朗族的糊米茶及 明子茶,保留了古老的以茶人药的习俗。 临沧较有代表性的茶俗还有佤族的擂茶、 烧茶,俐侏人的竹筒雷响茶,彝族的百抖茶, 傣族的竹筒茶,回族的罐罐茶、八宝茶,拉祜 镇、人类最后的秘镜”的文化形象,挖掘和发 挥了临沧作为世界茶树和茶文化的起源中心, 普洱茶、滇红茶和蒸绿茶的原产地,中国原生 态茶生产基地的重要形象,目标是把茶文化与 佤文化、旅游文化有机结合,推广出有差异 化、个性化、特色化突出的具有世界级别影响 力的临沧茶文化。凤庆茶文化艺术节的召开, 使茶文化得到了推广,为招商引资和扩大开放 搭建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 展做出了贡献;滇红集团昆明茶叶有限公司编 创、主泡的《滇红迎客茶茶艺》,在参加云南 省举办的“云茶杯”茶艺、茶道大赛中获 优秀奖;具有凤庆地域茶文化特色的茶艺茶道 节目在赴成都、深圳、北京等地的演出中获得 了当地媒体、茶商和观众的好评;以著名红茶 专家冯绍裘先生为原型,以滇红茶为载体的电 影《红茶镇》已经公映。 尽管临沧的茶产品在国际、国内各种评比 中获过奖(如滇红茶等),但是没有把这些认 证有效转化成消费者的认可与市场竞争力。目 前,临沧的茶品牌遍地开花,但是品牌集中度 低,经营规模小而分散,这是由茶叶产业不够 完善导致的。临沧茶叶面积虽然居云南第一, 但是缺乏鲜明而富有感染力的个性,没有把原 生态和无公害等特征强化出去,导致茶品牌的 识别性低。在营销方面,没有统一的营销传播 活动跟消费者沟通,没有科学管理各品牌的无 形资产,没有形成形象统一而又各具特点的品 牌体系。临沧的茶叶品种齐全,少数民族也 多,但是将茶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还不够,没 有把临沧的精神和理念体现出来,没有形成具 备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在竞争方面,临沧大 多茶企业在走追随对手的市场路径,跟对手进 行的是低端市场竞争,没有开展“超越”市场 策略,导致茶品牌的竞争力弱。这些都弱化了 去。推广茶文化的力度,导致临沧的茶文化市场影 (四)注重茶文化经营和创意人才的培育 响力不强。另外,缺乏茶文化经营和创意人 因素。 如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经营手段, 茶文化的发展,是需要比较专业的人才才能做 才,也是临沧的茶文化市场影响力不强的重要 使推广茶文化由内向型转向外向型,激活临沧 到的。、职能部门和企业应该在此方面多 要推广临沧茶文化,主要应从打造风庆的 做工作,多想办法,多找措施,积极培育茶文 “红茶之都”着手,产生示范效应,从而促进 化经营和创意人才,使之成为推广茶文化的主 整个临沧茶文化发展,提升临沧茶文化在市场 力军。三、推广临沧茶文化的措施 的影响力。 (一)积极推崇推广茶文化新理念 价值观决定方,理念决定行动,理念 要先行于行动。在推广临沧茶文化过程中,要 提升对茶文化的认识,要意识到对经济社会发 展有积极作用,要用新理念去开展相关工作。 首先,应该抓住临沧有丰富茶文化的特色;其 次,要分析茶文化特色在市场上有没有竞争 力,能不能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积极作 用;再次,应该用何种科学路径去开发茶文化 特色,才能推广好茶文化,并产生经济社会效 益。 (二)提升职能部门在推广茶文化过程中的 作用 职能部门对推广茶文化,要有科学合理的 规划,在规划时,应注重茶文化的重要性,应 让规划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要抓 准临沧茶文化的特色、并突出其特色,要合理 配置临沧的茶文化特色资源。推广茶文化时, 职能部门不但要在制度给以支持,而且要 优选重点,形成典型,产生示范效应,从而带 动其他茶文化的推广。就临沧而言,打造好凤 庆的“红茶之都”就是职能部门的当务之急。 (三)加大推广茶文化的资金扶持和投融资 力度 要千方百计增加推广临沧茶文化的投入, 以缓解资金短缺“瓶颈”。和职能部门应 充分发挥投融资主体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除由 财政直接投人外,要依托多种平台拓宽投融资 渠道。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指导帮 助制茶企业制定项目融资方案,落实贷款条 件,力求满足融资需求。另外,要创新招商方 法,丰富招商形式,营造优厚环境,加大招引 资力度,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到茶产业中 (五)打造“红茶之都”助推茶文化发展 凤庆因为有“滇红”,才能成为临沧打造 “红茶之都”的首选之地,而“红茶之都”的 打造,是推广临沧茶文化发展的最大动力。打 造“红茶之都”,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体验 “滇红”茶的特色。在凤庆设置一些具有浓郁 红茶文化的环境,让外来者亲身参与“滇红” 茶的泡制过程,在此过程里体验到其“形美、 香高、色艳、味浓”的特点,并领略到富有特 色的“茶王、茶歌、茶舞、茶故事”等。延伸 出去的体验是到茶园采茶,欣赏茶园美景。二 是把红茶文化与其他古文化有机结合。瓷器是 中国古文化代表之一,凤庆的儒家文化也浓 郁,可以把它们与红茶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其 文化魅力。三是继续开展好“茶文化艺术节”。 凤庆茶文化艺术节的开展,不但可以增大“滇 红”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而且还能增大商贸 物流和招商引资力度。四是建设“滇红”生态 产业园。以“滇红”集团为主的茶产业园区的 建设,对规范茶叶生产,促进产茶技术,提高 茶叶竞争力等都有益处。五是建设红茶交易中 心。凤茶交易中心能提升聚集效应,能提 供便利的交易,能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六是建 设红茶博物馆。把“滇红”老茶厂建设成红茶 博物馆,依托其历史沉淀,各种文字资料、图 片、老设备和冯绍裘先生雕像等,系统讲述 “滇红”的历史和文化,深化人们对“滇红” 的记忆。七是在相关建筑物上艺术地抽象地体 现红茶文化。“滇红”集团的“凤极图”商 标,可以在凤庆的固定建筑物如大楼、公共场 所等有所体现;艺术化过的茶叶形象可以在凤 庆的路灯、指示牌等公共设施上有所体现;茶 歌、茶舞、茶故事等可以在凤庆的有关宣传栏 展现。 45 四、结语 临沧有浓郁的茶文化,包括临沧是茶的起 源地、有久远的茶史、有丰富的茶俗等,应以 公害等特征强化出去,把茶文化与民族文化的 发展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松.在澜沧江这边嗍.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推广以“滇红”为首的茶文化,把原生态和无 [2012. 结合度提升,把茶品牌集中度提升,把临沧的 【2]云县县委宣传部.用原生态文化打造临沧茶品牌圄. 2012. 精神和理念体现出来。同时,、通过打造“红茶 【3]何昌祥.从木兰化石论茶树起源和原产地【J】.农业考 之都”等有力措施,把临沧茶文化的内涵彰显 古,1997(2). 出去,形成具备丰富内涵的茶文化现象,形成 [4]临沧市茶办.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圈.2013. 有竞争力的市场影响,对促进临沧经济与社会 [511 ̄庆县.全力打造中国红茶之都【z].2013. The Reflections on Lincang’S Tea Culture Promoti0n ou Qiling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Lincang City Committee,Lincang,Yunnan 677099) Abstract:The strong tea culture atmosphere of Lincang provides a base for promoting the cul-_ ture of“Dianhong”(Yunnan black tea).By taking effective measures,for instance,to create a name brand of“the world’S black tea capita”,to showcase tll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ea,and to take a competitive market,which is constructive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incang. Keywords:promote;tea cultrue;reflection (上接第29页) The Traditional Rituals of the Dai Ethnic Minority in Muang Nan Province of Thailand in Worship for Ancestoria1.Village。Tribal Patron Gods and Their Roles of Cohesion LIU Yulan(Thai)&GAO Jinhe(Chinese) (Chiang Rai Rajabhat University,Chiang Rai,Thailand 57100; Lincang Teachers College,Lincang,Yunnan 677099) Absrtact:This study is aimed at th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rituals in Muang Nan province of hTailnad for lcoal Dai ethnic minority’S worship for ancestorila,village,tribal eudemon Mens) patron gods and their roles of cohesion.The Lue people is a branch of Dai ethnic minority in Nongdeng Villgae,Muang Nan.In their lives,temple,ancestorila patron god,and stockaded vilgae center are considered to be key parts of the ethnic cuhure.Every families at Nongdeng villgae reg_ ularly offer sacriifces to their own ancestorila and patron gods.Such rituals and beliefs are conduc— tive to enhance family cohesion.With rapid development and marked changes in society,economy and culture,people also keep changing to adap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existence and growth. Stiu,as traditional ceremonies for the ancestorila,vilage and tribal patron gods,the religious be- liefs are playing a signiifcant role for the vilagers’cohesion.Further more,the tradiitons helpful ofr preserving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villgaers,and also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several aspects of their socila life,bringing a modem economic model and lifestyle to the Dai villgae.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is devotional dynamic trnasiiton and ist role in enhancement of village cohesion in ht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Keywords:Nongdeng vilgae;Lue;ancestorila god;patron god;cohe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