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
一、古代经济发展概况 1、阶段特征
(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远古人类以其有限的劳动经验和劳动协作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抗争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力,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并缓慢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分化加剧,并逐渐产生了阶级,开始向奴隶制过渡。
(2)奴隶制的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当时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夏代农业工具以木石工具为主,出现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夏朝有了历法。商朝奴隶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是主要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以青铜制造最重要。西周井田制盛行,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农作物品种比商代更多,手工业分工更细。春秋时期,奴隶主为争霸战争的需要,重视发展生产。这一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使原有的阶级关系相应地发生变化,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各国也相继改革赋税制度,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这样,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瓦解,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3)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极大地了生产力。生产工具和水利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隶制的崩溃使更多的手工业努力转化为个体手工业者,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城市兴起,中原市场繁荣。
(4)秦灭六国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由于秦的,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首次盛世局面。西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牛耕的普及、铁农具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和耕作技术的显著改进,西汉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生产遭到破坏。东汉初,采取恢复经济的措施,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广大农民日益失去土地,沦为依附农民。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黄河流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5)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注重发展经济。曹魏重视农耕、推行屯田制,在淮河流域兴修水利,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蜀、吴统治之下,西南地区和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农民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迅速,福建和两广也得到一定程度开发。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北方的社会生产在十六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的发,各地联系的加强,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6)隋的统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由于隋炀帝滥用民力,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阶级矛盾激化,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唐初,接受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全面发展,国力强盛。那时,对外交往频繁,政治、经济制度影响到国外,唐都长安成为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唐朝中期以后,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唐朝实行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作为征税的主要标准,改变了以往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7)五代十国时期,黄河流域受到藩镇割据和五代各朝长期混战的严重破坏,直到周世宗改革后,
1
经济才有所恢复。而同期南方经济有较大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农民的南迁和割据政权注重发展经济。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农业、手工业发展引人注目,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南宋时,江南农业生产超过北方,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许多方面如水稻和棉花的种植、棉纺织技术、航海造船、对外贸易等成就就非北方所能及。两宋时期,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元朝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棉花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棉纺织技术进一步推广,海运和漕运的开辟保证了南粮北调,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经济崩溃,导致元末农民。 (8)明初统治者调整统治,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到明朝中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都超过了前代的水平,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出现了一批具有专业职能的工商业城市,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在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的基础上,江南地区如苏、杭等地个别生产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种萌芽虽然弱小,但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内部的新现象。明朝后期,政治、土地集中、赋税沉重,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为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一条鞭法因大地主的反对而被迫废止。明末农民战争中提出的“均田免粮”的口号,直接触及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清初,奖励垦荒,实行“摊丁入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缓慢发展,但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严重障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 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商品经济繁荣时期和商品经济繁荣的地方,货币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
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特别是战国、两汉、三国、南朝、隋唐、两宋、元朝和明清等朝代的初年,经济发展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可大体分为如下几点:①新制度的确立;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③统治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④民族融合的加强;⑤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如西汉经济的发展,就是②③⑤⑥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古代国家所确定和推行的对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措施
中国古代国家所确定和推行的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措施,主要有:①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②抑制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的。③官营工商业的。④对外贸易。⑤救荒。⑥平抑物价。⑦增殖人口和扩大劳动劳动力生产。⑧推广科学技术。⑨重农抑商。上述各项在内容上多有交错,又各有相对的内涵。在其实施时间上,有的延续时间较长,有的则主要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存在。
中国古代史经济史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农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长期领先世界,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四大要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主要表现
2
在前三个方面:
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经过了由石器、铜器到铁器的发展历程,其间,各个朝代都重视对农具的创制和改进 社会形态 奴隶社会 历史时期 商周时期 西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 三国曹魏时期 唐朝时期 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影响 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的青铜农具 开始使用铁器 铁农具开始出现 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 中原已经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江东地区出现了便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 注意: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主要发生在唐朝之前,之后,长时间生产工具水平停留在唐朝的水平上。
2、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灌溉技术、耕作和管理技术上
① 在灌溉技术上,各朝代都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这些水利灌溉工程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详细内容见后)
② 在耕作和管理技术上,不断发展进步 历史时期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技术成就 人们已经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 西北嘉峪关都已经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肥田,后来还传到南方 圩田更加普遍,进一步开发了土地资源 3、农业劳动力的迁移。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在带去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开发。劳动力的南迁是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劳动对象的扩大,主要包括大量土地的开垦,土地面积的增加,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和传播等。 (1)农作物的发展 历史时期 商周时期 隋唐时期 北宋时期 元朝时期 明清时期 主要作物的发展和传播 后来习称的“五谷”此时都已经种植,甲骨文和《诗经》中都有记载 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面积大幅度提高;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经济作物推广种植,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 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1、土地利用的发展
历史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土地利用情况 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到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 3
隋唐时期 明清时期 由于围湖造田(圩田)和放火烧山,使得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但是对自然平衡有所影响 推广种植国外引进的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不适宜生产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二)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生产关系的调整。包括土地和赋役制度的调整
首先,土地的调整。要掌握调整的整体趋势和动机是:缓和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矛盾,逐渐满足农民对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权或经营权,借以调动农民生产和对土地投资的积极性,增加和农民的收入。以北魏的均田制为标志,各朝代开始重视满足农民对土地占有和使用的愿望,使农民获得一部分土地,实现了农民和土地的结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其次,赋役制度的调整。整体趋势是:简便征收手续和名目,逐渐废除了丁税、杂税和户税,突出田亩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从秦汉时期的编户制度,到北魏的均田制、隋唐的租庸调制、两税法和明清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地丁银”,逐渐废除了人头税,简化了征收的名目和手续,将税收逐渐摊入田亩中依据田亩数进行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松弛了他们对的人身依附关系,调动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货币地租的出现和人口的自由流动,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一、影响农业发展的其他因素。
首先,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在战乱年代里,农业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和破坏;相反,在政治稳定时期,农业发展就非常迅速。
其次,统治者的重视。农业发展离不开统治者的重视。中国古代有很多明君均实行过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积极的,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历代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士兵复员,免除若干年徭役;战争期间逃往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田宅;把因饥饿卖生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4、东汉:刘秀以“柔道”治天下: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5、北朝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
6、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7、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
8、元初:元世祖对农业十分重视,设立负责农业和水利的机构大司农司,向全国颁发《农桑辑要》一书,指导农业生产。
9、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二、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生产工具的创造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兴修水利;农业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等,既是农业发展的原因,也是农业发展的表现
2、土地开发的情况。在古代,土地被开垦的面积越多,农业生产越发展。一种情况是战乱使大量土地荒芜,王朝建立之初,往往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另一种情况是开垦未曾开发过的土地,如六朝时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
4
3、社会人口的增值。人口大量增殖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标志。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负担的减轻,人们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以后,必然会出现人口的急剧增加,并且,户口隐瞒现象也会有所改变 4、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农业生产商品化和区域化是由于土地开发,产量提高,有利于腾出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结果,因此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代表了清朝前期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的水平
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1、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水平的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和农民战争。“无农不稳”即是这个道理。农业和政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3、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同时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因此,要协调农业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对文化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会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5、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会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奠定物质基础 四、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即保证经济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
因为农业的发展:(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
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秦九卿中的“治粟内史”(掌管农政财物、租税、赋税、财政收入和支出)、“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西汉改秦“治粟内史”为“大司农”,东汉及其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 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
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在此基础上,人们有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增加的第三条途径。 4、重农抑商的概念和推行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
5
制工商业的发展。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所以历封建在经济上采取得具体尽管不尽相同,但最基本的都是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 5、采取重农抑商的原因
其原因有: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水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④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⑥从根本上来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6、重农抑商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1)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 (2)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作用:①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是正确地。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但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同时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五、中国古代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著作 著作 《齐民要术》 朝代 北朝 作者 贾思勰 主要内容 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政全书》 明朝 徐光启 农学体系。书中还将他和西方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一书内容引入,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地位和意义 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中的总结性著作 附: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原因) 原因 前提条件 根本原因 原因 科技原因
表现 国家统一稳定、政治清明、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国内外各族、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 朝代初年,统治阶级吸取前代灭亡教训,调整生产关系,客观促进经济发展 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进提高,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等 6
承继原因
前代的基础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三——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史上,手工业的发展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 手工业部门 青铜铸造 发展情况 ①商周时期手工业的主要部门。所以,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其中,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商朝青铜器铸造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青铜铸造业进一步发展,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②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工艺有更新的创造。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品。这时出现的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的发展,使青铜器皿更为精致美观 纺织业 ①西周的丝织品除平织物以外,还掌握了斜纹提花技术 ②战国时期的纺织业取得新进展,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③三国时期纺织业以丝织业为主。曹魏时期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蜀汉所产的蜀锦,行销吴、魏 ④隋唐时期纺织业分工细密,品种繁多,有些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如明代浙江嘉兴开始使用新式纱绸机,纺织业出现新的社会分工,如江南“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明朝中期以后,江南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手工工场,清朝丝织业兴盛起来,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分工细密 陶瓷业 ①商周的陶瓷业也有发展。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出白瓷。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③隋唐时期陶瓷业中的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也在唐代出现;唐代青瓷主要产在南方,以越窑的秘色瓷最名贵;白瓷主要产在北方,以邢窑最盛 冶铁业 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创造出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而著称;百炼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又发明了灌钢法 ③隋唐时期,冶铸业中已经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④明朝中后期,冶铁业规模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广东佛山冶铁业,一日可出铁六七千斤 漆器制造 ①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红漆碗;商周漆器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周朝的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 ②战国时期漆工艺有了新的成就,已经出现了夹纻技术 玉器加工 煮盐业 酿酒业 造纸业 商代的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 春秋战国时期煮盐业有了较大发展,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河四川的井盐都已经开发 商周时期,酿酒业就已经很发达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能用曲造酒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产量质量提高,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7
造船业 隋唐时期中国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此外,造船业还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的雏形 印刷业 明清时期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并出现了多种颜色的彩色印刷品
3、手工业技术专著
①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主要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②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此外,它还收入了一些外国传来的技术,如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这表明海外技术不断传入,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知识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变化 1、特点:
(1)手工业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的制约;
(2)官营手工业、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三者相结合,但官营手工业处于支配地位; (3)唐宋至明清时期,城市手工业有较大发展,规模扩大,技术更先进,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4)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使手工业的发展具有落后性
2、变化:明朝中后期,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的手工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说明了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的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3、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生产力革新的要求又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的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也叫一般的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统治的,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生产关系。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的形成。
从宏观上来看,本专题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从微观上来看,商业发展、城市发展、货币演变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历史时期 商朝 发展概况 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所以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都城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的土特产品相互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春秋战国 的马匹,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口
8
魏晋南北朝 由于社会战乱,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商业繁荣。在市设置管理物价、税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隋唐 要早六七百年。那时的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市的买卖时间也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在广大的农村,包括偏远的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经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布海内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贩,由于唐朝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还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品种达到两百余种。区域间明清 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概况
从概念上讲,“城”与“市”是两个不同历史现象。“城”是作为统治阶级政治和军事中心;而“市”则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商品贸易中心。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二者是逐步趋向于结合的。战国时期的一些新兴封建城市既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治中心,商业也十分繁荣。此后,封建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加强,如隋唐时期的长安、洛阳,宋元时期的汴梁、临安、大都等,都兼有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地位。到明朝时期更是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专业工商业中心,清朝时期城市已经完全具备了“城”与“市”的双重含义了。
1、夏商西周时期: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都城如临淄、大梁、郢、邯郸等是新兴的封建城市,聚集着许多人口 注意: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蓬勃兴起的阶段。这一时期,诸侯国崛起,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都城,如战国时期的临淄、邯郸、大梁、郢等。这些都城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些都城一般都是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都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中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经济特征。 3、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不少城市遭到破坏 4、隋唐时期:城市发展兴旺
(1)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长安、洛阳。
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城内有坊、有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市坊分开。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武则天时期于洛阳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史载洛阳:“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成都
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江南的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所以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繁华的夜市也是当时扬州的一个特点。成都物产富饶,当时称为“扬一益二”,就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性
5、明清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6、中国古代发展城市的特点
①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② 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③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9
④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⑤ 城市商业受到封建的严格 7、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
①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② 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③ 商品经济一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一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④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⑤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三、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概况
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它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向轻便方向发展。它的演变和发展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政治、国家,则货币混乱。 朝代 商朝 春秋战国时期 货 币 发 展 情 况 以贝作为货币 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如齐国的刀形币、赵国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以及秦国的半两钱等。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废除六国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之类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后世历代都仿照秦钱样式。 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推广,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秦朝 汉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明朝
四、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前提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直接原因: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30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善于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于是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尤其是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和科技巨著的问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发展过程:
(1)出现:明朝中后期,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的手工工场。如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这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10
生产关系。这说明,明朝中后期(时间),在江南一些地区(苏州)的一些生产部门(丝织业),稀疏的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发展:在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它反映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例如在清代,广东的冶铁业、云南的采砂业、的熬糖业、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等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尽管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但发展缓慢。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前夕,虽有发展,却无突破。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然站着主导地位。究其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 (2)地主和商人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质地,严重影响着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手工业生产规模 (4)清实行闭关,禁止或海外贸易
5、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不利条件:① 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的狭窄;② 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③ 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 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市场;⑤ 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且日益落后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残。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受到严重摧残。中国旧有的手工业作坊多数破产,真正能从手工作坊发展成为近代企业的寥寥无几。
6、14-16世纪,中西方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都是在手工业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作为标志。但二者的发展程度却有很大差异:
从出现的原因看:①经济基础: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农民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传统的消费观念使官僚、地主、商人讲钱财用于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而西方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关系相对松散,便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②上层建筑: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奉行重农抑商,严重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而西方统治者则利用王权的力量极力推行重商主义,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外:明清时期,中国统治者越来越走向闭关锁国;而西方已经将“目标指向世界”。这样中国集权越强大,对资本主义萌芽阻碍就越大;西方王权越强大,就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具体表现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生产部门,基本上没有深入到农村,引起自然经济的解体;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在16世纪有了长足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成为这些国家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
从影响看:对中国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成长成为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也就没有引起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多大变化,没有促成社会的转型;而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却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导致了西欧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使欧洲由封建社会开始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五、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评价
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
11
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郢、大梁等;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等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的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出现了早期民主思想,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附属小专题:中国古代交通的发展
1、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等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运河。如夏朝时交通运输有了一定的规模,交通工具种类繁多,史书上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等等;商朝重视交通运输发展;西周交通比商朝发达,从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路面平坦。商周时期,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2、秦汉时期,水路交通形成全国网络。秦朝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其东达燕齐,南抵吴楚;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
3、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重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交通要道上有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
4、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
5、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后来经济重心逐渐迁移,迁移的方向是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其中主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展的三个阶段
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可分为:
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是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首次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因地理条件合适,黄河中下游地区首先过渡到奴隶社会。战国秦汉时期,北方经济高度发展。东汉、三国、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但曹魏统一北方后,经济得到发展,北方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因此西晋得以统一南方。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十六国混战,使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失。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采取均田制、租调制等措施后才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北魏后来为东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西魏和北周进行过一系列改革,经济发展后,北周统一北方,从而使北方经济实力继续维持超过南方的局面,恢复了经济重心的地位。南朝时,南方经济因局势相对稳定得到发展,并基本
12
上赶上北魏,长江流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南北呈抗衡局面。但北方至隋统一前,北方再度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朝也得以统一全国。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不仅恢复还有新发展,同时长江流域农业也获得很快发展,南北方经济处于高度发展时期。但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又呈现出南移的趋势。
第三阶段,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的阶段。由于社会和自然的原因,这一时期之初,北方经济继续凋敝,而南方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却更快发展,终于赶上北方,并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进程,并不断巩固。其中,五代时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宋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元朝为实现南粮北调而开辟漕运和海运,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这种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反映。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 时期 秦汉时期 南方发展状况 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南北朝时期 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到岭南和闽江流域 隋唐时期 五代时期 南宋时期 明清时期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 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南方的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影响 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和经济重心相一致 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南方的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①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建设和发展;②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从地理角度看:①气候影响,宋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些适宜生长在北方的温带性气候;北宋占城稻的引进,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而水稻不适宜种植在温带性气候区,适宜种植在江南地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②江南多以平原丘陵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种植,茶树、柑橘、甘蔗等经济作物易于种植。③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主要是人为的烧荒滥垦造成的,结果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面积减少。同时使黄河因淤积而经常泛滥,不适宜于农业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①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或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③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13
③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注意: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除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外,还存在一个经济重心东移的趋势,伴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东移。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入侵,东部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瓦解较为彻底,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近代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交通比较发达,对外贸易发展,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中西部地区快,形成了现代经济重心在东部的经济格局 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所产生的影响
1、对于中国古代政治重心的迁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向南迁移
3、对中国古代人口的分布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中国古代战争的分布变化也呈现出一种东移南迁的趋势 5、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分布受其影响
6、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变化也呈现出一种东移南迁的趋势
中国古代经济师转体六——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它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产物,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都是私有制。 (一)我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形式。井田制,兴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适应奴隶社会时期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成为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变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着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主。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春秋时期的的诸侯国改革中,都涉及到了国家赋税制度的变革,如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实行按亩收税,促使耕地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转向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随着地主阶级变法运动的开展,最终在各诸侯国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典型事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土地制度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地阻碍了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品交换处于极不发达的状态,了手工业通农业的分离,使手工业无法形成的经济部门,对
14
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严重障碍,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新民主主义后的土地改革被消灭
(2)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它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主义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这种小自耕农的自然经济和小生产者的小商品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随着中国党领导的土地和土地改革运动的进行而不断的发展壮大,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区的土地改革的完成,达到高潮,至1953年—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一经济成分转化成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3)封建土地国有制,大致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具体表现形式。新莽政权的王田制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性质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在中国的许多朝代都出现过,如西汉、东汉、曹魏、金朝、元朝、明初和清初。均田制主要在北魏和隋唐时期实行,主要特点有: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和劳动力,这是实施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并不触动贵族地主的利益;受田的农民必须完租纳调服役,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演变的规律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突出特点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国家政权控制的土地,除皇族、贵族、功臣直接享有外,许多封建政权往往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征收赋税,以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如北魏和隋唐实行过的均田制。由于大部分土地是私有的,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动就较为剧烈,其基本趋势是: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是国有土地,控制了数量惊人的土地,出现了一大批一无所有、无以为生的农民;封建国家控制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统治力量严重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统治的危机不可避免地要爆发,广大农民为反抗压迫,求得生存,揭竿而起,而封建国家由于统治力量削弱,在农民大的风暴扫荡下,往往迅速溃灭。鉴于这种历史教训,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的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① 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② 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但代表地主阶级的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甚至在听任地主、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条件下,要他们按实际占有土地状况缴纳赋税都难以做到。越到封建社会后期,国家政权对土地占有状况的调整与也就越小,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也就日益加重
(三)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兼并及其后果
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其最大特征。当一个新朝代建立之初,统治者调整土地,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的势力不断增强,土地兼并也就愈演愈烈。显然,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封建社会无法自身克服的经济现象
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阶级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二是导致农民的爆发
土地兼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了社会的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农民的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较重,买田置地,影响手工
15
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四)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其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当时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土地兼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由于国家占有小农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力的强弱,而土地兼并与封建的矛盾恰恰在于同国家争夺财源。因此历代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长久统治都曾实行过一系列抑制兼并的,但结果往往失败。如王莽实行王田制(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而失败)、北魏隋唐的均田制(随着国家掌握荒地数量减少和土地兼并而解体)、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因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土地兼并之所以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抵抗都不能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有买卖制度的存在。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可以自有买卖土地,而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购买土地,又是封建时代只有土地才使“不忧水火,不忧盗贼”的财富之本,只有土地才是各种形态财富的最后归宿。而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权的条件下,去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缓和这种形势,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在过程中提出过“均田免粮”,触及地主土地所有制,近代天平天国运动更是提出《天朝田亩制度》,但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这种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也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不能完成废除封建制度的任务。
因此,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得到根本变革,那么土地兼并现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注意:中国古代主要有四大土地制度: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北魏开创、隋唐沿用的均田制;汉代开创以后历代沿用的屯田制;清代实行的更名田。
土地制度是赋税制度得以维持的基础,因此,在复习中应注意将两者联合起来进行复习掌握 二、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赋税制度,是随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 社会形态 贡赋制度 奴隶社会 相地而衰征 西周 春秋前期齐国 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税 承认了土地私有,促进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 受田的诸侯臣下作为义务向周王交纳的贡赋 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作用或影响 16
春秋“初税亩” 后期鲁国 两汉时期正式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被称为编户制度 两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的身份,依据资产 无田、还是私田都按照田亩的实际数目收税 汉 多少向国家的交纳赋税,即田租、更赋、人口税和承担徭役、兵役。 隋朝:沿用了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比较短。后来,又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缴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租庸调制 隋 唐朝前期: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 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期间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 唐 实行租庸调制。其内容如下: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封建社会 原因:唐玄宗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唐朝 为减少。 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内容: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 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开始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表明封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缴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实行两税法,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但是,它也标志着从此以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越来越严重;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北宋 方田均税法 雇人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的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了官僚地主,同时增加了的财政收入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了官僚地主的,增加了的财政收入 两税法 募役法 17
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目的:1581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明朝内明朝一条鞭法 中后阁首辅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赋役合一(税收种类的变化);二是赋役征银,纳银代役(纳税手段的变化);三是部分丁税摊入田亩中(收税标准的 措施: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变化) “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 意义: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期 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清摊丁入亩 朝前期 1712年,清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 作用:我国的人头税被废除 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皇帝上台以后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意义: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 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注:在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掠夺。
封建赋税形式,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种: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具体来看: 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⑤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分类
分类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隋朝、唐朝前期) “相地而衰征”(齐国) “初税亩”(鲁国) 两税法(唐朝中后期780年)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税制 方田均税法(北宋中期) 一条鞭法(明朝中后期) 地丁银(清朝前期 募役法(北宋中期) 征收货币的税制 一条鞭法(明朝中后期) 摊丁入亩(清朝前期) 具体内容 编户制度(西汉) 3、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
(1)特点有:① 由向国王纳贡向征收人头税和土地税;②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种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过渡”开始,以地丁银为标志“过渡”完成;③ 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④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
18
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⑤ 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⑥ 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注意:赋税征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劳动者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原则,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剥削,只能适得其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和自身灭亡。
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②农民的反抗斗争;③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
5、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调整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王朝建立之初,吸取前朝教训而减轻赋税;
二是在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而推行均田制时实行租庸调制; 三是为解决经济困难,增加财政收入,调整赋税制度; 四是临时加派的税款如辽饷。 6、中国古代不同赋税制度产生的影响
第一种情况,迅速改变了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状况,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第二种情况,扩大了国家税源,增加了收入;第三种情况,通过税制改革,增加财政收入;第四种情况,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的原因之一 7、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认识
(1)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2)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3)赋税制度的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状况,实质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4)赋税是封建国家生存的经济基础;赋税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倒退,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封建统治的依据之一;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观上取决于统治者的素质,客观上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 (5)反映的问题:
历史上,一些封建统治者在一定历史时期相对减轻对农民的赋税剥削,完全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同时也是为了将来加重剥削。一般说,一个新的王朝在建立之初,由于刚经过农民的沉重打击或长期战乱的破坏,社会比较贫困,统治者总会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采取一些比较宽舒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一当社会经济得到恢复、财富有所增加,统治阶级就会重新加重对人民的盘剥。
三、在中国古代史上,赋税制度是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具体变化见下表: 时间 西周 隋唐 隋唐以后 土地制度 井田制 均田制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赋税制度 贡赋制度 租庸调制 以土地为主的赋税制度
19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