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Mar. ,2019Vol.46 No.2
湖北地域文肖
化德
与区域经济增长
,张媛
(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著。湖北省作为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
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的重要枢纽区域,需充分发挥其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 供动力。通过分析湖北地域文化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从不同角度选取反映湖北地域文化内涵的数量指 标,对湖北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发现:用企业家精神来衡量的地域文化中的创新 和创业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创业精神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用人力资本来衡量的地域文化中的教育观 念和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等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用文化资本来衡量的地域文化整体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文 化资本的异质性而表现出差异;用文化产业来衡量的地域文化的产出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由此,可
[摘要]
从培育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潜在优势、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更新湖北地域文化四个方 面来进一步发挥湖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湖北地域文化;区域经济增长;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本;文化资本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1-4799(2019)02-0119-08
_、问题的提出
人类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在同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历史发展进程和人文因素都会影响地域 文化的形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子集,地域文化常常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区域发展的制度设计和战略 变革的可能性空间。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状态”一书摘要》中,把语言、文化和技术能力 称为“精神方面的生产力”。随着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软实力正日益成为区域稳定、繁荣和持续发展 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源泉,是衡量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所讨论的湖北地域文化,是指由湖北人民创造的、与古代荆楚文化以及近现代的湖北文化一 脉相承的、以“湖北”这一行政区划为依托的当代湖北地域文化。湖北地域文化是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中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外,作为地域文化,受自然环境、历史渊源和社会 环境的影响,湖北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质。其优秀特质集中表现在 务实进取、重教趋新、品行及热爱生活;而不足则体现在缺乏诚信意识、战略意识、抱负意 开放包容、
识及实用主义盛行、较为强烈的小农意识和浓重的码头文化等方面。
湖北的经济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其中虽有自然地理环境、区域条件、历史沿 革等方面的影响,但地域文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 动合作”的重要枢纽区域,湖北面临着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带来的最现实、最直接、最受益的机遇。 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从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湖北在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中的历史使命,为 此要充分发挥湖北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使湖北地域文化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也 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我们认为识别与湖北经济增长相关的地域文化特质,探讨地域文化对 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途径,从而定量分析湖北地域文化的经济效应,为发挥湖北地域文化在经济增长过 程中的强大推动力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和经验支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聚焦地域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途径,并在此框架下,选择能代表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突出方面的指标来进行量化,实证检
[收稿日期]2018-06-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71473071
[作者简介]肖德(1967-),男,湖北英山人,湖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区
域经济合作研究;张媛(19-),女,陕西西安人,湖北大学商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
12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6卷
验其对湖北区域的经济增长效应。
二、湖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拟从量化研究角度出发,选取反映湖北地域文化内涵的数量指标,实证检验其对地域经济增 长的作用,以期为更好地发挥湖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作用提供科学和可信的依据。本文选择 如下指标:一是反映湖北地域文化中的创新和创业文化的企业家精神;二是反映湖北地域文化中的劳动 者技能、知识和教育状况等的人力资本;三是反映湖北地域文化整体水平的文化资本;四是反映湖北地 域文化产出水平的文化产业。
(一)企业家精神
1. 地域文化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显著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地域文
化通过其价值观念影响企业家的创新和创业精神,从而形成企业家群体和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精神。首 先,地域文化影响企业家产生的概率。地域文化中重视商业,具有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传统会塑造更 多的企业家。另一方面,地域文化不仅会影响企业家的生长环境,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家的创业环境。考 虑到企业家精神内涵及数据的可得性,现有文献大都认为企业家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家 的创新精神,熊彼特指出“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和实质;二是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即任何建立 新企业的行为。2. 企业家精神的衡量。自萨伊后,学者普遍将企业家精神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为经济增长提 供持续的重要驱动力。但学者对于企业家精神的概念仍有不同界定,因此对企业家精神的测度指标也不尽 相同。本文借鉴了 Hbert、Link314和李宏彬324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选用专利申请授权数量(INV)来度量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地区层面而不是个体层面的企业家精神,对地区层面企业家创新精神的衡量主要使用专利数或发明数量[3]。申请专利是企业家发扬创新精神,发现并追求新的市场利润的外在体现,体现了一个地域创新的积极性,但专利申请量并不能区分是否为有效专利,因为一些专利申请并不能获得授权,所代表的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可能是无效的,故采用专利申请授权量;二是选用私营及个体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率(PELB)来衡量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体现了一个地域的创业意志和创业水平,代表了地域的创业文化。本文数据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部分缺失数据由《湖北省统计年鉴》补充(见表1 )。
年份2003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
(表
1)2003--2016年湖北省企业家精神
个体及私营就业人员占技专利申请授权量术市场成交合同
(爾,项)总就业人口比例(PELB,%)金额(TCT,亿元)
2961331838604734661683741135717362190352447528760282903878141882
29.3832.1633.9535.0923.6122.8126.3225.8327.8530.829.8530.8831.133.8
41.2546.1750.1844.4452.2162.9077.0390.72125.69196.39397.62580.687.34903.84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
3.企业家精神与区域经济增长。较高水平的企业家精神将使得新产品、新企业更容易被创造出来, 并推动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制度创新,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为了进一步研究反映湖北地域文化中 创新与创业部分的湖北企业家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利用2003—2016年湖北省时间序列数 据构建回归模型,同时选择技术市场成交额(TCT)作为控制变量。假设人均?DP与专利申请授权数量 (INV)、个体及私营占总业人口比例(PELB)、技术市场成交额(TCT)有以下关系,同时为消除异方差的影 响,对模型的三个变量分别取对数:
lnP?DPt=!〇+!1lnINVt+!2lnPELBt+!3lnTCTt
其中,t表示年份,,1、!2和!3分别表示INV、PELB、TCT对?DP的弹性,即湖北省专利申请授权量增 长1%,则湖北人均?DP增长!1!;个体及私营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增长1%,则增长!2%,利
第!期肖德,等:湖北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121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所示:
(表2)
湖北企业家精神和人均G
DP
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回归系数
lnlNV0.5761***
(5.2032)Adjusted R-sq 0.973002
InTCT0.0396
(0.4876)F-statistic 109.1176
InPELB-0.45**
(-2.3294)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的数值为参数估计的t值。
调整后的模型拟合优度为0.973,说明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度较高。INV对应的系数为0.576,并 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专利申请授权量上升1个百分点,湖北省人均GDP将提高0.576个百分点,表 明湖北企业家创新精神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私营及个体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对应的系 数为-0.4,了经济增长,这可能是因为湖北省的私营及个体经营创业活动仍处于较低水平。一方 面低下的经济增长水平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不思进取的社会文化又会反过来恶化经济增 长状态。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湖北企业家精神和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整体并没有显著促 进湖北经济增长,即湖北省地域文化中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
(二)人力资本
1. 地域文化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概念由Schultz和Becker提出。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关于人力资本的定义是“人力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能够创造个人、社会和经济福祉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 质”。地域文化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可表现为:首先,通过教育影响人力资本,地域文化中推崇教育的观念 会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形成;此外,通过思想观念、习惯等来影响人力资本。尊师重教、善 于学习是湖北地域文化的传统,具有这种地域文化对个体选择学习行为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存 在明显的激励作用,同时也刺激着每个家庭在教育上的投资,提高湖北省的教育水平,促进湖北人力资 本存量的增长。
2.
人力资本的衡量。对于人力资本的测算,学界普遍采用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从产出角
度进行度量,即人力资本存量等于个体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收人流的净现,最具代表性的是J〇rgenS〇n- Fmumeni的终身收人法;二是从投人角度进行度量,即人力资本存量等于初始的加上总投资减去折旧;三 是以人力资本的某项特征进行衡量,如教育经费法和教育年限法[4]。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本的测算多集中在 国家层面[5],少量文献测度了省(市)级人力资本,且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衡量人力资本的综合度量指标。
本文首先从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湖北省人力资本的基本情况。从我们仅能查阅到的2014年分省 统计的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见图1),湖北省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位居第6,处于全国前列。丰 富的教育资源为湖北省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虽然国内较多研究使用教育程度来测度人力资本, 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相同教育程度的人在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本价值也并不 相同,因此教育程度并不能全面衡量人力资本水平。
(图1) 2014年中国各省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国教育经费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计 算整理得到。
122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6卷
而收人法是以个人预期生命期的终生收人的现值来测算其人力资本水平,可以反映出教育、健康等长 期投资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作用。根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采用Jorgenson- Fraumeni的终生收人法而发布的2016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可以看到,从总量上看,2003年至2015年 间,湖北省的实际人力资本呈现着快速增长的趋势(见表3)。
(表3)
2003—2015年湖北省人力资本基本情况
年份2003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湖北省实际人力资本 全国实际人力资本 (Hmcp,十亿)(十亿)
53975578583502670769507720834988269752106241160312698
1361091442721559421725581858801966142214002382302554276673307112333565363708
湖北省实际人均 人力资本(HPP,万元)
10.59
11.1111.8113.0513.7914.4216.1917.5718.5420.5422.3924.4926.78
全国实际人均人力资本(万元)
12.46
13.2614.4115.8116.9317.7919.9521.3422.7924.6627.3329.5832.15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6)整理得到。
3.人力资本和区域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已得到学 者的共识[6-7],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渐显现。为了进一步验证湖北省人力资本存 量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本文选择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形式如下:
Y=AKaL\"
简单的线性形式不能得到一致的估计结果,采用对数形式将生产函数线性化,并结合时间序列数据 特征,得到:
lnYt=a+alnKt+\"lnHt+et
其中,t表示年份;Y代表总产出,用湖北省人均生产总值衡量;K为物质资本存量,用人均固定资产 存量衡量;L代表人力资本投人,用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衡量和\"分别表示K和H对Y的弹性;a为常 数项,为随机误差项。
使用最小二乘法对方程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表4)
湖北人力资本和人均G
DP
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回归系数
K1.3368**
(2.9901)
Adjusted R-sq 0.9948 F-statistic 1066.4860
L0.5118**
(3.4104)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的数值为参数估计的t值。
由表4可见,对模型整体拟合优度和对各个自变量的检验均通过在1F的水平上显著。代表人力资 本投人的变量系数为0.5118,即如果人均人力资本提高1个百分点,将引起湖北省人均JDP的0.5118 个百分点的同向变化,人力资本对湖北省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作用,因此可见湖北省针对人力资本形 成的投资效益较高,有理由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本形成的教育、医疗和健康等各方面的投资力度。
(三)文化资本
1.地域文化与文化资本。Bourdieu在其著作《资本的形势》中首次初步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之后 Throsby将文化资本的概念引人经济学研究中[8]。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是Bourdieu和Throsby的观点,即
第2期肖德,等:湖北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123
文化资本是能以财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作为人类劳动成果的文化价值的积累,是包括文化能力、文化 习性、文化产品、文化制度在内的文化资源的总和,其丰裕程度是影响人类创造财富能力的重要因素之 一,可划分为有形文化资本和无形文化资本,有形文化资本包括书籍、历史遗迹和艺术品等,无形文化资 本包括约束群体行为的价值观念、习俗等。从其界定可知,文化资本会因承载的地域文化的不同而表现 出明显的差异。
2.文化资本的衡量。由于文化资本的抽象性,国内外学者对如何测度文化资本存量进行了广泛的讨 论。Throsby率先提出了估算文化资本的设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展的文化要素》报告中 设计了一套文化指标;2006年,新西兰文化与传统部和统计局发布了《新西兰文化指标:2006》。但UNESCO 与新西兰的文化指标的设计尚不完整,部分指标难以量化,数据较难以获得。更为重要的是,文化指标所 覆盖的范围比文化资本更广泛,不能反映文化作为一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所以文化指标并不 能用来完全当作文化资本估计的指标。迄今为止,学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资本的估计方法。
考虑到多元文化条件下,不同文化理念形成了异质性文化资本,而中国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其 思想观念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且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立的影响,以商业精神为核 心的市场文化得到了快速传播。文化资本的构成在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也出现了明显的异质性,故本文选 取异质性文化资本视角,将文化资本划分为传统文化资本和市场文化资本。传统文化资本和市场文化资
本投人由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区分,计算公式如下:
文化资本投人:CK<=con*um<+inve*t<+govemt 传统文化资本投人:TCKt=CKtx (agri/GDP)市场文化资本投人:MCKt=CKtX(non-agri )/GDP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文化资本分布存在区域不平衡的现象。湖北省位于全国中部,受儒家文化的 影响较深,传统文化资本存量的基数较大,大于同期三个地区的均值水平,但增长率为4.33%,低于东部 5.02%的增长率。市场文化资本存量方面,湖北省不仅存量小于东部均值水平,而且增长率为9.79%,也 小于东部12.77%的增长率,表明市场文化资本存量的区域不平衡还在加剧。同时,从东部、中部和西部 的经济增长水平和文化资本存量的均值水平来看,文化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着正向的关系。
(表5)
湖北省文化资本与全国三地区平均水平对比
年份19719981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湖北省传统
文化资本300.1313.9325.2332.7344.3361.1374.8392.1414.39.24.0484.1508.8532.2559.0566.5
中部8省232.3242.8252.9262.7273.2288.4301.3316.1334.0350.5366.6381.2399.3419.38.4456.6
东部1省174.4183.3192.4201.2209.2220.5230.2241.8252.5263.2274.0286.4302.6320.3339.7363.5
西部1省149.5156.5163.4170.7177.1185.9194.6203.9213.3221.3228.8235.6244.1254.1265.0279.3
湖北省市场
文化资本696.2775.2868.9955.11070.01221.71343.91463.31601.71778.91956.72091.62290.02491.02720.92826.0
中部8省411.04.3524.4590.0662.8765.5863.9962.11082.31213.91347.51267.31631.31818.22005.62188.3
东部1省612.5696.7791.06.4997.21139.01284.71455.410.11840.52059.92294.52583.42913.53282.03714.7
西部1省228.6259.4293.6333.1372.0423.8477.4532.0595.0660.3725.1787.7872.9973.51080.01211.1
注:根据李娟伟(2016)、《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
124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6卷
3.文化资本和区域经济增长。学者普遍认为文化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金相 郁和武鹏%发现文化资本的区域分布存在着较为显著的不平衡性,同时文化资本对区域经济产出具有 正面影响。
为进一步分析湖北文化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文 化资本作为影响产出的一种要素投人纳人到生产函数中,形式如下:
Y=AHaK\"tck#imck#!
采用对数形式将生产函数线性化:
lnYt=a+alnH+\"lnK+#ilntck+!2lnmck+$t
其中,Y用湖北7DP表示,H代表人力资本,用湖北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表示,K为资本,用固定资产 投资表示。本文关注的是!i和!2,即湖北省传统文化资本存量tck和市场文化资本存量mck的产出弹性。 估计的结果如下(模型下方括号中的数字代表各变量的t检验值):
(表6)
湖北省文化资本和G
DP
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回归系数
LOG(TCK)1.2660**
(8.9768)
LOG(MCK)-0.0337*(-2.7523)
LOG(H)-0.0365**(-8.63)
LOG(K)0.8493**(22.9931)
Adjusted R-sq 0.9999F-statistic 32322.01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的数值为参数估计的t值。
由表6可见,变量tck对应的系数为1.266,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如果传统文化资本存量上升1 个百分点,将引起湖北省生产总值7DP提高1.266个百分点,表明湖北省传统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 著的促进作用。而mck的系数为-0.034,在5;的水平上显著,意味着湖北省市场文化资本存量了经 济增长。同时与市场化发展程度较高、市场文化资本积累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湖北省的市场化程度 较低,承载本地本土文化的传统文化资本存量相对较高,而市场文化资本存量较低,湖北省需要进一 步在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和规范化市场建设方面进行完善。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并未考虑文化资本对人力资 本和物质资本的内生作用,比如有研究认为传统文化资本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促进经济增长%11(。
(四)文化产业
1. 地域文化与文化产业。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是文化产业研究的开端。
20世纪80年代后,文化产业地位的日益凸显,对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逐渐兴起。但对于文化产业概念 的界定和行业划分标准,至今仍未统一。本文采用2012年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 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即以文化为核心,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首要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 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从其定义可以看出,地域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 文化产业的衡量。200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并在2012年做了修正, 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 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九大类。现有文献主要从文 化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绩效评价等角度出发来测度文化产业发展水平%12-14]。本文选择文化产业增加值(VAC )、文化机构数量(NC )、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数(LC)以及文化、文物事 业经费(RC)作为文化产业的代表性指标。从表7中可以看出,从规模总量看,湖北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形 成,整体实力逐步增强,展现出构建新的支柱产业前景。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3年的117.1亿元快 速增加至2015年的853.78亿元,翻了 7倍,平均增长率达到16.5;,大大超过同期7DP和第三产业增 速,占7DP的比重也从2.4;增长到4.3;,“反经济周期”特征明显。2015年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 业共540家,拉动就业约10万人,营业收人达到1159亿,其中武汉、宜昌、襄阳、孝感为重点城市。但纵 观全国,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大,速度不快,文化产业占7DP的比重也不 高,尚处在中上水平,位居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排列的第二集团,与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列位次相当,与 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湖北具有旅游资源丰富、历史遗迹较多、地域文化独 特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但大量文化资源仍处于原始的待开发状态,缺乏整体的科学规划和结构调整。
第2期肖德,等:湖北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125
同时,已有开发也大多是初步的、浅层次的,缺乏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缺少创意与高科技技术。具有湖 北特色的文化精品名牌不多,缺乏在全国处于领军地位,实力雄厚且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 团,湖北文化产业发展仍具有较大上升空间(见表7 )。
(表7)
2003—2015年湖北省文化产业相关数据
年份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湖北省GDP(亿)文化产业增加值(亿)文化机构数量(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文化、文物事业经费(万)4757.45117.1177425127579045633.24138.88178725252690526590.19160.75170619651809527617.47286.0317982385319701333.40368.2517792314212990511328.92430181522815635812961.10556.5518222379419865115967.61695.9518212287021506119632.26504.8719012080724447422250.45600.7619992761728634424791.83749.921482714733367527379.2285021302702335736129550.19853.78215327571450545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文化文物
统计年鉴》。
3.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为其产出对经 济总量的加成,间接影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Beyers通过对OECD国家1980— 1996年的实证检验发现,文化产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4156,王林和顾江对1992—2006年长 三角地区14个城市的研究也发现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4136。本文将选取 2003—2015年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来检验湖北省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我们将通过逐步回 归分析的方法在文化产业的相关指标中选取文化产业的代表性指标,结果表明VAC,NC变量应纳人到 模型中,删除其他变量,估计结果见表8。
(表8)
回归分析结果
解释变量回归系数
VAC16.3230**
(4.0877)
Adjusted R-sq 0.9513 F-statistic 118.2256
NC28.9772**
(4.3819)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的数值为参数估计的?值。
模型拟合程度较高,解释变量VAC和NC的系数?值均大于1=显著性水平临界值,文化产业增加 值和文化机构数量的系数都显著为正。实际预测可能需要采用更综合的指标体系来代表文化产业的发展, 但这种简单指标的回归也显示了湖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论
虽然学者们对经济增长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鲜有文献关注湖北经济增长与地 域文化的关系。本文选择了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及文化产业四个方面来量化湖北地域文化 中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的方面,并实证检验对湖北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用企业家精神来衡量 的湖北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创业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创业精神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2)用人力
资本来衡量的湖北地域文化中的教育观念和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等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受经济增长和 地域文化,丰富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也未得到充分发挥,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和潜在优势。(3)用 文化资本来衡量的湖北地域文化整体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文化资本的异质性而表现出差异,湖北 地域传统文化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市场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与我国沿海地区相比,
126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6卷
湖北文化观念更新较为落后,农业文化和计划经济下的工业文化氛围浓厚,没有很好跟上时代发展的 步伐,制约了湖北区域经济的增长。(4)用文化产业来衡量的湖北地域文化的产出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显著为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应发挥文化产业对区域内的其他产业产生关联带动效应。
因此,为进一步优化湖北地域文化,充分发挥湖北地域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本文提出如下 建议:
1.
培育企业家精神。创新和创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塑造重视创新、鼓励创业的湖北地域文化,宣扬
创业文化,实现从官本位到商本位的转变;弘扬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勇于创新的开放地 域文化。同时要建立完善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各项制度,改善创业创新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 位。培育根植于湖北地域文化的市场经济意识,加快市场文化资本的积累。传统计划经济的思 想禁锢,转变湖北地域文化中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2.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潜在优势。湖北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通过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来推 动经济发展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改变人才资源流失严重的现状; 加大教育投人,强化人才观念,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培养 具有创新观念的新型人才。
3.
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加强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
新,从而优化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同时,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人工智 能、互联网、物联网加速发展,科技创新的成果正在大规模推广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来创造新的文化资 源,为湖北文化产业拓展新的领域和热点提供了强大的动力。4. 更新湖北地域文化。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吸收并共享其他民族、地区、国家的优秀文化成分, 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提炼,使之与湖北地域文化发生创造性的交融、渗透,具体可通过以下措 施:一是引进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素质劳动力;二是有意识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特质,从而形成有利于 湖北经济发展的地域文化体系。将湖北地域文化与时代的要求和特征相结合,赋予湖北文化新的时代内 涵,从而使湖北地域文化持续成为湖北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Hebert R F,Link A N.In Search of the Meaning of Entrepreneurship[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9,( 1).[2] 李宏彬,李杏,姚先国,等.企业家的创业与创新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10).[3] Wong P K,Ho Y P,Autio E.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GEM Data[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5, ⑶.[4] Barro R J , Lee J W.International Data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 Updates and Implications[J].Oxford Economic Papers , 2001 (3).[5] 李海峥,梁赞玲,BarbaraFraumeni,等.中国人力资本测度与指数构建[J].经济研究,2010,(8).[6] Romer P M.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7,(2).[7]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8] Throsby D.Cultural Capital[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 1999 (1).[9] 邹恒甫.市场竞争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为主义[J].管理世界,1993 (3).[10] 金相郁,武鹏.文化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9,(2).[11] 李娟伟,任保平,刚翠翠.文化资本异质性能够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吗?———来自30个省区面板数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中南财
经大学学报,2016,(3).[12] 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13] 郭国峰,郑召锋.我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评价与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14] 滕堂伟,翁玲玲,韦素琼.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7).[15] Beyers W B.Culture , Servic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 2002 (1).[16] 王林,顾江.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来自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2).
[责任编辑:张媛媛]
第2期Abstracts of Main Essays封三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both man and nature! local and world.
Analysis on Modernit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rom Perspective of Engels\" Philosophy
SHU Yuan-zhao, WU Xue
The modernit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modernit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which origin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is mainly reflected in its revela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 and its deep criticism of modern capitalism. Actually,in the perspective of Engels\" philosophical theor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not only gained modernity as the critical theory of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 but also was endowed with modernity as an organic part of modern materialist philosophy in the first place. The latter modernity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thoroughness of materialism,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mode,the practicality of theoretical purport,the scientificity of theoretical character,and so on. From Engels\" discussion on the modernit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his thought has extremely rich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so it can be compatible with different dimensions at the same time.
Exploration of KANG Youwei's Thought of Chinese National Rejuvenation
YU Zu-hua
Kang Youwei advocated to preserve our country, devoted himself to a modernized national state and proposed to adopt the titl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Kang also advocated to shelter Chinese breeds,and he used the word “nation” very early in time to construct modernized national concept. Kang supported no difference between Manchu and Han,used the concept of “nation” and began a mixed concept of integrating all nations together all around China. Kang pointed out those glorious periods in early Qing Dynasty and lamented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state and race were almost ruined especially after defeat in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Kang expressed his wish to revitalize Chinese nation and to exceed western powers. He profoundly revealed that adhering to past practices, carrying out closed-door policy and carrying on old rules would definitely lead to backward eventually ruin the state and race,instead,revolution,opening-up and innovation would be the only way of Chinese nation’s rejuvenation. He proposed monarchical reform, elite promotion and buoyed Chinese people to realize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ordinary, to transform the weak into the strong and to revitalize the Chinese nation. He also proposed to transform Chinese policy to strengthen ourselves, to train the troops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 to enrich the country and afford the people, to supplement materials to save the country, and to restore Confucianism to generally promote national power and influence.
Study of Corelation between Hubei Regional Culture and Hubei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XIAO De, ZHANG Yua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soft power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s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As an important hub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or &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and interac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Hubei Province need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regional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ways in which Hubei regional culture influenc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ubei region are select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empirically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bei regional cul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 study found tha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regional culture measured by entrepreneurship have limited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entrepreneurial spiri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Education concepts and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laborers in regional culture measured by human capital have significantly promoted economic growth. The impacts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regional culture measured by cultural capital on economic growth are different due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cultural capital. The impact of regional cultural output levels measured by cultural industries on economic growth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Hubei regional culture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of human capital,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update Hubei regional culture.
Analysis on Globalization Challenge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
Based on ICA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Relevant Periodical Publications
KE Ze, LI Rong
The recent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has opened the door for the academic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More and more scholars outside of Europe and America beg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and attend the annual conference.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pe acceptance of the annual conference as well a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most accepted papers still come from countries located in Europe and America, which indicates that huge obstacles exist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Such facts impel the scholars outside of Europe and America to have profound consideration. This study has especially interviewed some famous scholars from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which promotes their insights about the dilemma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of “indige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