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激励手段的运用
主题词:教学 激励手段的运用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才会有成效,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才能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待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引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好的教学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他们就会迷上学习活动并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才会有成效,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动机是个体行动的意愿,学生行动的意愿取决于满足某种需要的行动能力。罗宾斯提到,没有得到某种满足的需要会导致个体的紧张与不安,这种紧张与不安反过来刺激个体产生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使个体产生一种行为以发现一个特定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一旦达到,就能满足需要,减轻紧张。在班级学生之中,动机的这种循环模式也是这样发生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学生处于一种紧张与不安状态,为了减轻这种紧张,学生产生行为以发现一个特定目标,这个目标如果达到了,学生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紧张与压力得到了缓解。因此,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的时机分为两种,一种是已有的,看教育者如何捕捉、驾驭;另一种是教师设置的,看教育者如何创造、设计。潜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也曾说过:“人人都有潜能,积极的心态能激发人的潜能。”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学生积极
性:
一、 教师创造、设计教育时机
1、创设对比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在两个月的实习期里,有一个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名字叫小斌。当时,他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贪玩的天性。他上课从不注意听老师讲课,也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每堂课总是一声不响地弄东西,做小动作,作业拖拖拉拉,字也写得歪歪斜斜,成绩也不好。我实习语文兼班主任,我想,我有责任帮助他克服自身缺点,激发他的学习潜能。从此,我便特别注意寻找能激发他前进的动力。
小斌的字写得不好。为了激发他练字的兴趣,在写字的时候,我故意不按名字发本子,把班里字写得最好的小倩的本子发给了他,有意让他把小倩的字与他自己的相比较。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字与小倩的字有很大的差距。我鼓励他说:“只要你认真写,肯定也能写得和她的字一样好。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在批的时候,我发现这一次,他的字写得比以前的字相比要端正得多。我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你看,你的字写得也不错,好好练,过一段时间,我们班要举行写字比赛,老师希望你能得奖。”在以后的作业中,小斌的字写得都很认真,进步也较快。两个星期后,我举行了一次写字比赛,虽然小斌的字不怎么好,但我却给了他一个特别奖——最佳进步奖,并和其他得奖同学的字一起展出。这一次的得奖,给了小斌同学极大的鼓舞。从此以后,他每次练字总是那么认真,进步也特快。他的爸爸妈妈也曾经对我说,小斌现在写的字比以前好得多了。
2、扬长避短,抓住长处加以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次上课前,我和指导老师在教室门口看学生活动。当时他们正在跳皮筋,玩得兴高采烈。这时,指导老师无意中说起小斌踢毽子非常厉害。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想到我一直都在寻找可以激励他的时机,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节课下课,就是做操时间。做完操,当他们整队时,我走过去,对他提起了踢毽子的事情,说:“听说你的毽子踢得不错,是不是啊?”听了我的话,他抬起头,用迷惑的眼神看着我,不说话。我又问了一遍,他才奇怪而迟疑地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微微一笑,没回答他这个问题,却话锋一转:“你真的很棒!如果平时上课也能这样,就更好了!”他似乎有所动,对我说:“其实我也想好好听的,但就是有时候脑子不听使唤,手也不听使唤,就是要做小动作。”我说:“以后如果你又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告诉我,好吗?”他点了点头。自从这次谈心之后,小斌上课时能比较安静地听课了,作业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质量提高得也很快。
二、 捕捉已有时机,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1、在课堂中多鼓励、多表扬
记得有一堂语文课,我让学生练读,小斌读了几句便把书放下,又拿起铅笔玩起来。我走过去,悄悄对他耳语:“小斌,你好好地练读,等一会儿老师第一个请你起来,读给同学们听,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得很好。”听了我的话,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受宠若惊的眼神,脸上流露出难以言表的兴奋。当我离开他时,他放下了手中的笔,拿起书,读了起来,读得那么认真,这也许是他第一次读得那么认真。练读完后,我用鼓励的目光望着他,说:“请小斌同学起来读!”小斌站了起来,脸涨得通红。我鼓励他:“小斌,别紧张,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我的话壮了他的胆,他开始读了起来,而且读得非常不错。我高兴地说:“你读得真好!掌声表扬!”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小斌坐了下去,他的脸上充满了成功后的喜悦。在这堂课上,小斌破天荒地没有做小动作,专心地上完了一堂
课。下课后,我对他说:“小斌,这堂课你的表现真棒!”他朝我笑了,这笑容是那么灿烂!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在以后的语文课上,小斌有了起色。开始时,小手还不敢举起来,但我从他的眼神中知道了他的愿望。每当这时,我总把机会留给他。好几次,他发言时表达得不正确,我总是给他一句鼓励的话:“你真勇敢!”、“你能站起来发言,我真高兴!”有一次,我提了一个问题,小斌的手举起来了,举得那么高。我马上让他起来发言,他回答得非常好,在引述课文时,朗读得也非常好。我情不自禁地说:“你的发言真精彩,你是多么的聪明!”在我的鼓励下,他渐渐地对语文课产生了兴趣,上课小动作减少了,胆子也大了起来。
不过,孩子总是孩子,要改掉坏习惯不会那么容易,总会出现反复。有时上课还会不知不觉地开开小差,玩起铅笔和橡皮。每当这时,我总会悄悄地走到他身边停下来。当他发觉时便给他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提醒他,他便会醒悟过来,马上改正。
2、利用评价尺度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
俗话说:“多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许多好学生是教师评价的结果。对待像小斌这样的学生,在我实习的两个月里的几次鼓励不可能使他永远保持上进心,总会有反复。因此,在我即将与学生告别时,抓住他们请我签名留念的契机,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祝愿和一些鼓励的话。我相信,用倾注师爱的话语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来感化、激励他们,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那一天,他们得知我就要离去,依依不舍,纷纷拿来签名册让我签名留念。当我翻开
小斌的签名册时,一下子有好多话涌上我的心头。在这两个月里,我们之间已经建起立深厚的感情,他对我的话也非常在意。现在他的表现已经大有好转,我又即将离去,真希望他在今后的道路上也能走好。为此,我提笔留下了这样的话:“你的进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同学们为聆听到你的发言感到非常高兴,老师也因为你的勇气而感动。教室里总有你默默看书的身影,操场上也能看到生龙活虎的你,作业也能积极认真地完成,这都证明你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学生,不甘人后,老师真替你感到高兴。你的点滴进步都表现出你的实力。相信自己吧!抬起头,别自卑,勇敢地锻炼自己的能力,上课发言声音再大些,好吗?别怕,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相信你经过努力,一定会成为一个很不错的学生,让日夜为你操劳的父母感到欣慰。努力吧!加油吧!在老师心中,你永远是优秀的,最棒的!”
当我把签名册还给他时,特意在他旁边多停了一会儿。我注意到,在他看着签名册上的留言时,脸上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了欣喜、惭愧、激动、坚定的复杂表情。他的脸上泛着光,眼里透露着喜悦。最后,他轻轻地说了声:“谢谢老师!”我释然了,因为我知道,这段话已对他产生了震撼,他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这段话将在他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地鼓励着他,鞭策着他,使他永远记得要向前进!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待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能直接转化成精神力量,成为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引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小斌这个例子正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效应。因此,今后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运用激励手段,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我不是主张不分场合,不分时机地滥用激励手段。经常一味夸奖,学生会因此麻木,而使教育者无法达到预期教育效果。作为教师,对学生激励性的赞扬要使用得恰如其分,合情合理。如果学生的进步的确显著,我们应抓住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大力表
扬,并要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课后,再找他单独谈话,让他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如果学生有微小的进步,可适当夸大地向全班表扬,课后与他讲清他的进步不大,还要继续加把劲;如果学生几乎没有进步,则可在班上对其他同学说他最近劳动比较积极,没有闯祸等他固有的优点,以激发他的上进心,但课后必须与他讲明,在这一阶段,他没什么进步,并帮助他查找原因,给他订一个切实一点的目标,让他有前进的动力,又不会因目标太高而产生畏难情绪 。
反过来,如果学生学习不够认真,非常贪玩甚至犯了错误时教师绝对不能不管。当然,我的管不是指见面就批评,尤其不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或在办公室批评,这样会严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可以找一个没有其他人在场的地点先对他做得比较好的某一方面进行表扬,然后指出不足,并寄予期望:“如果你能改掉贪玩的习惯,每次做作业都能像劳动那样积极,那就更好了!”让他明白,自己做得还不好,今后要努力改正。
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因时而异,因情而异,灵活机动地运用激励手段,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