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中国古典诗歌的疏密

谈中国古典诗歌的疏密

来源:华佗养生网


谈中国古典诗歌的疏密

疏密是文艺评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疏密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将它与虚实、详略相联系,有的认为它与结构、内容有关。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看古典诗歌的疏密,更合理、更清晰。

为何对诗歌的疏密理解有所不同呢?首先疏密一词有多种含义。《汉语大词典》对疏密的解释就达七条之多,其中三条是经常提到的:(1)稀疏和稠密。三国时何晏的《景福殿赋》:“斑闲赋白,疏密有章。”(2)简与繁,详与略。《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衡作为,轻重疏密,各得踢宜。”(3)粗疏与精密。曾巩《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如臣之说为可采者,其推行之法,陆贽所陈,惟陛下察其疏密,详加损益,取进止。”其次疏密在诗词评论中却有不同含义,但“疏”“密”同时出现的情况并不多,单独出现的“疏”“密”有时与“疏密”含义相关,又时相差很远。诗歌的疏密既指内容疏密,又指内容疏密,承认其中的任何方面都没有错。下面谈谈内容疏密与结构疏密的具体情况。

内容疏密指诗歌构成材料的众寡和密实的程度。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疾风、高天、白沙、啼猿、飞鸟、落木缤纷、长江滚滚、愁绪万端。这首诗作为意象密历来为人称道。

古典诗歌都忌讳。使用太多的虚词,意象密的诗多用实词,尤其是名词。意象密的诗内容丰富,可感性强。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一个重要原因是:诗人喜欢用具体的名词。绘画是视觉艺术,没有视觉形象无法产生画境。同样诗歌中的画意同样需要多层次的形象,这就依靠诗歌构成材料的众与密。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形象有闲人、桂花、静夜、春山、月、涧,勾画出众多的有层次的形象。

疏密如何搭配呢?一般情况下疏密相间是一条基本原则。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注意到了内容疏密的调节。前三句每句都有三个意象,后两句每句只写一个意象,过密则难以透气,过于呆板,正因为作者没有一味求密,这首诗才会如此有名气。

内容的疏密是就诗的组成材料而言的。诗的结构是指组成诗的材料的组合方式。结构的疏密是指诗思的疏密,包括两个方面:诗歌材料间结合的疏松与细密,诗歌材料与主旨的呼应程度。根据排列组合原理,结构疏密应包括四个层次:第一、材料间结合疏松,诗歌材料与主旨的呼应程度低;第二、材料间结合细密,诗歌材料与主旨的呼应程度低;第三、材料间结合疏松,诗歌材料与主旨的呼应程度高;第四、材料间结合细密,诗歌材料与主旨的呼应程度高。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前两种情况非常少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文字本身距离主旨较远。这里先谈一下第四种情况,这是一种最密的结构。如龚自珍《呓词》:“豆蔻芳温启瓠犀,伤心前度语重提;牡丹绝色三春暖,岂是梅花处士妻。”首句说美人向自己开口,次句交代说话内

容的大致方向,第四句交代美人说话的实际内容——求偶。三、四句构成因果关系,你是雍容华贵的佳人,我是淡泊名利的隐士,你我怎相配。四句之间关系紧密,不可分割。同时每一句都指向爱情这一主题。第三种情况是最常见的疏的结构。以清代女词人吴藻的《浣溪沙》上片为例:“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芭蕉叶上听秋声。”读《离骚》,念经、想心事、看灯、听雨、打芭蕉。每一句分别高度概括的抒写一种事物与景象,具有很大的性,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作者曾经嫁于同邑商人,中年后寡居,这首诗就是她愁苦孤独生活的写照。寡居闺阁,诵读慷慨激昂的《离骚》是心中有怨恨,翻一翻佛经是希望能评定心情,十年来惟有孤灯作伴,形影相吊。寒来暑往,年年秋日,总怕听冷雨敲打芭蕉叶的声音,一点雨声一点血。

内容的疏密与结构的疏密并不一致,内容的疏或密不相应导致结构的疏或密。很多时候,二者成反比关系:意象意义越密,意味着诗思越疏,反之亦然。一首古诗的字数是有限的,用较多的字眼表示意象,连接词必然减少,结构相对会疏松,给欣赏带来困难,欣赏困难会给欣赏者带来更多的克服艺术困难的愉悦,因此,密的意象、疏的结构是大多数诗人的努力方向。

在实际创作中,结构疏密多是搭配使用,当疏则疏,当密则密,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唐代近体诗是这方面的典范,做到了疏密结合。尽管如此,诗人还是有自己的疏密倾向,疏密倾向的形成,与诗人的个性有关。李白酷爱山水、崇尚自由,人们用“雄奇飘逸”形容其诗风。“飘逸”二字主要指他的诗如天马行空 ,出入古今,尽疏之美。疏密风格的形成还与时代风尚有关。唐诗相对其它朝代的诗歌结构是比较疏松的,尤其是盛唐时代的诗人激情满怀,事功心切,胸襟开阔、阅历丰富,写起诗来也就放得开。疏密风格还与诗体有关。同是唐诗,古体较密,近体较疏。

总之,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看诗歌的疏密,思路清晰得多,正确理解“疏密”一词的含义,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侯雁北.《文学创作:构思、结构、表达》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

万云骏.《诗歌曲欣赏论稿》

鲍鹏山.《中国古典诗歌内在结构之变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