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隧道进口段浅埋软弱围岩的处理技术
孟凡亚
(中铁第十四局集团公司渝怀铁路工程指挥部,四川武隆408500)
摘 要:采用地表预注浆和管棚超前预支护技术,对渝怀铁路武隆隧道进口段的浅埋、软弱
围岩进行处理。实践表明,本文所采用的地层预加固方法改善了土体的结构性能,提高其自稳性和承载能力,取得了预期的加固效果。
关键词:铁路隧道;洞门;围岩;地表预注浆;管棚
渝(重庆)怀(怀化)铁路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工程之一,武隆隧道是渝怀线的第二长大隧道。设计为单线I级电气化铁路隧道,全长9418m,位于重庆市武隆县境内,也是渝怀线重点控制工程。隧道进口洞门位于R=800m的左偏曲线上,线路设计为3‰的上坡。隧道洞口段属中低山地貌,地表植被发',有少量耕地。隧道洞口上方有武隆至丰都的公路通过,洞顶蚣路面的埋深仅有6m。隧道进口里程为D2Kl88+684,进口高程为232.30m。洞口段从里程D2K188+684~Kl88+760段的76m洞身处于砂粘土(Q4dl、Q4dl+col )和碎石中,此段围e6稳性较差,地下水发育,承载力极低,属典型的浅埋、软弱的V9围岩。隧道断面宽7.76m,高8.94m,开挖断面积为71.05m2,隧道衬砌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整体式衬砌。此外隧道洞吐方因有公路通过,地层还受行车动荷载因素的影响,因此在nn进口开挖期间极有可能引发塌方冒顶。为确保隧道施工和QW公路的安全,在隧道进洞之前必须对浅埋、软弱围岩段进行预加固处理。
1加固方案
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具体采取了如下的实施方案。首先将隧道洞顶上方的公路向远离洞口方向改移,然后采用Φmm钢管对地表分段进行注浆加固,注浆是沿线路里程D2K188+687~D2Kl88+760段左右两侧各7m范围的地层,注浆孔平面采用梅花形布置,孔间距和孔深设计如图1所示。其中5~11号注浆孔孔底距离隧道拱部衬砌外轮廓线为50cu'n。洞口段地表注浆加固完毕后立即在隧道进口里程D2K188+687的拱部地层施作Φmm管棚超前注浆预支护,其环向间距为40cm,管棚施作范围为D2K188+687一nKl88+722段,沿线路纵向长度为35m。 地面线1234567101112131415¢钢花管线路中线隧道中18线内轨顶面8*100=80076614009*100=900 图1 地表预注浆孔布置横断面图(单位:cm) 2施工过程 2.1地表加固 首先临时调整隧道洞口上方公路的平面位置,使其沿线路前进方向向远离洞口的方向改移,为洞口地表注浆提供作业场地。
2.1.1施工止浆盘
平整洞口上方作业场地,在注浆范围内浇筑30cm厚的C15钢筋砼止浆盘,目的在于对地层注浆时防止浆液外流而影响到注浆的效果。止浆盘钢筋采用Φ8mm×Φ8mm单层钢筋网片,其网距为25cm×25cm。
2.1.2 地表注浆
根据洞口段地层的结构特点,首先对其表层3m范围内的土层预注入水泥浆,浆液中掺人2%的速凝剂(CaCl2)。因这部分土质松软,钻孔施工比较容易,注浆压力可控制在孔口没有浆液溢出即可。考虑到不使大量浆液沿地下裂隙渗透到非加固区域,在此之前,采用同样配合比的水泥浆沿加固范围边缘预注浆,使其快速凝固,形成一圈止浆墙,这样可以防止浆液渗漏而污染周围的地层环境。表层注浆凝固后,即形成一个更大的止浆盘,可以有效地阻止浆液外流。
钻机准 场地平 计算孔
测量定
钻机就 首次钻 下注浆 灰浆拌 安装止装装 注浆机准 注 浆 钻孔检 不合压水实验 补孔注 结 束
合格
图2 地表注浆工艺流程图
2.1.3 钻孔注浆
采用XY一2型地质钻机和QZJ—100B型潜孔钻机同时钻孔,在钻孔到达设计深度后,立放人钢管并安装止浆塞,对钻孔进行注浆作业。注浆工艺流程见图2所示。
(1)钻孔:洞口处因孤石较少,钻孔无需加水即可钻进。遇到的个别孤石加少量清水以
便快速钻进。加水过多时会软化土体,进而降低土体的承载力。在里程D2Kl88+687~D2K188+760范围的钻孔部署按图1实施。钻孔后在注浆之前选点进行压水实验,以检测岩层单位吸水量、围岩孔隙率、渗透系数、涌水量等,为下一步确定和调整浆液配合比、水灰比和扩散半径等提拱依据。
(2)制备浆液:水泥浆液按水灰比确定水泥的用量和加水量,配制好后用lmm筛过滤一遍,放人储浆桶备用。
(3)注浆:正式注浆前检查注浆管路,当确认畅通后再接人注浆系统,开启阀门,启动注浆泵。注浆顺序由周边排孔至中间排孔。每排注浆孔中,先灌注两端的孔,然后间隔交错压注。在正常情况下,每次注浆的注浆压力由小逐渐增大,注浆量由大到小。注浆终压设计标准为2MPa。注浆终量设计标准为20~30L/min。当注浆压力达不到设计标准时,或接近设计注入量~,采取暂时停注,待养护24h后,复注直到符合设计标准为止。
(4)注浆效果检查;注浆完成后,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了检查:一方面取其岩芯,检查围岩裂隙是否被浆液充填饱满,岩芯的结石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另一方面,钻设检查孔进行压水实验和注浆实验,检查注浆效果。若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再进行补孔注浆,直到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2.2 洞口管棚施工
在洞口里程D2/K188+687~D2Kl88十722范围内,隧道围岩均为砂粘土,夹少量孤石。虽然通过地表注浆已使其得到一定程度的固结,但因地层结构的复杂和不均匀性,注浆加固仍不能完全保证进洞安全,加之洞口上方公路行车动载的影响。为了确保进洞口开挖的安全,决定对洞口里程D2Kl88+687一D2K188+722的拱部范围施作Φmm管棚超前注浆预支护,管棚布置断面如图3和图4所示。其具体施工过程叙述如下: 长管棚导向墙线路中线隧道中线内轨顶面 图3 大管棚布置图 40407030100 图4 管棚导向墙布置图 衬砌外缘线 (1)先于D2Kl88+687处施作C20砼导向墙,导向墙内置两榀格栅拱架,并于格栅拱架上按设计管棚仰角均匀布置廖100PVC管,以便钻孔时能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 (2)钢管采用Φmm壁厚6mm的热轧无缝钢花管,每节长9m,钢管间通过丝扣或V形连接。钢管环向间距40cm,在拱部均匀设置,钢管仰角1º~2º。钢花管的构造如图5所示。 丝扣预留止浆段¢15注浆孔钢管锥头150420=30*1460030 圈5 钢花管示意图 (3)钻孔时采用QZJ一100B潜孔钻,钻杆采用连接套,当钻至设计孔深时退出钻杆,依次拆卸钻杆,并及时顶人管棚钢管. (4)注浆时按水灰比为0.5~0.6配合比拌制水泥浆,检查注浆连接管路,启动注浆泵,缓慢加压注浆,直至终压达2MPa。管棚超前预注浆工艺流程为:测量放线 开挖工作室 施作导向墙 钻机就位 钻孔 预进钢管 注浆 2.3 洞口段开挖后洞口位移和地表沉降 为检查洞口段注浆预加固和管棚支护的效果,确保隧道洞口开挖的稳定性,还对洞口段在土层开挖后的变位和地表沉降进行了观测。
2.3.1 洞口段衬砌变位和地表沉降
地表深孔预注浆加固及洞口大管棚超前预支护施作完毕后,于2001年8月25日正式开挖进洞,为尽量减少开挖对隧道围岩的扰动,采用“弱爆破、强支护,短掘进、勤量测、快封闭、早成环的原则开挖进洞。
隧道进洞开挖方式采用3台阶开挖,边开挖边支护。洞口段支护采用格栅钢架、挂网、喷锚。在隧道洞口施工中为了确保洞顶的整体稳定性,根据软弱围岩的地质条件,开挖时在洞口段还增设了厚度为30cm的C20砼临时衬砌,增设里程从D2K188~ D2K188+694段。洞口段预留沉降变形量根据施工规范和以往施工经验确定为20cm。上台阶掘进至洞顶公路下方处时暂停施工,并即刻施作拱部临时衬砌。之后再进行第2、3台阶的马口开挖,马口开挖采取左右两侧错开3m~4m的距离,而同侧则采用跳槽开挖的方式,以避免两侧拱脚同时悬空。在挖马口过程中,通过设定的观测点观测洞内临时衬砌的沉降水平收敛,发现两者的变位比较明显,同时在开挖过程中还发现洞口段整体向洞外发生偏移,临时衬砌砼出现局部裂纹。为此,及时采取施作临时衬砌和控制马口开挖长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洞顶沉降和收敛变形,通过观测其平均变形为5mm/d0,当洞口D2K188+684~D2K188+711段的27m临时混凝土衬砌完毕,且开挖面在继续向前推进过程中,观测发现洞口临时衬砌段仍继续下沉,洞口导向墙也整体向洞外及向线路右侧偏移。
2.3.2衬砌开裂及地表沉降的控制
根据施工期间观测到的上述情况,采用了以下处理措施。 ①为了控制临时衬砌混凝土裂缝的扩大,停止了掘进面的开挖,并处理洞口段的仰拱基底地层。分析认为此段因基底地层为砂粘土,其承载力较低,而引起了隧道洞口段的整体滑移。鉴于此,对仰拱基底地层采用Φ42mm的小钢管进行注浆加固,提高隧道地地基的承载力,基底地层注浆的范围从里程D2K188~ D2K188十753,注浆孔平面采用梅花形布置,间
距1m×1m。在施工中为及时使临时衬砌封闭成环,采取了先施作仰拱的方法,同时为了提高成环加固的效果和承载能力,仰拱内加设仰拱格栅,并通过预埋在隧道仰拱处的注浆孔进行注浆。而此时仰拱起到了止浆盘的作用,提高了注浆的效果,同时也增大了临时衬砌砼的整体承载性能。仰拱的施作采取了跳槽施作的方式,以尽快稳定洞口段,使临时衬砌发挥承载作用。在隧道上方公路通过之处架设临时工字钢便桥,减少公路行车动荷载对隧道围岩的振动影响。在临时衬砌砼拱墙脚处加设廖42mm的锁脚注浆小导管,每米8根,每根长4m。
2.3.3效果评价
经过对武隆隧道进口段的地表、隧道基底地层的注浆和超前管棚的施工,以及隧道仰拱的及时施作,使隧道洞口段地表的沉降、拱顶下沉和洞内隧道围岩的收敛变形符合设汁规范要求,同时洞口段地层和隧道衬砌整体发生滑移的状况也明显减小,达到了安全施工的目的,使隧道洞口成功进洞。
3 结论
渝怀铁路武隆隧道进口段属浅埋、软弱围岩,其围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极差。通过施工中综合运用了地表预注浆加固、管棚超前支护、格栅拱架和临时衬砌以及基底注浆等一系列处理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公路动荷载下、浅埋软弱围岩地段的隧道进洞的安全施工问题。通过对武隆隧道进口段软弱围岩的处理和施工,总结有如下几点结论:
(1)在开挖地质条件差且松软的V级围岩时,隧道洞口开挖轮廓应予留一定的沉降和收敛变形量,武隆隧道的实测值可为15cm~30cm。
(2)在浅埋软弱围岩地层开挖隧道洞口时,应及时施作仰拱,使衬砌尽早封闭成环,可提高衬砌结构的承载能力,并可进一步控制拱顶沉降和隧道收敛变形。
(3)加强施工支护之间的纵向连接以及拱墙脚处的锁脚质量,能有效地控制围岩的收敛变形。
(4)铁路隧道线路穿过浅埋软弱围岩地层时,隧道洞门应采 取翼墙式或增设明洞,有利于安全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