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校本教案
【篇一:三年级小学校本课程教案(上、下)】
校本课程教案
(三年级上学期) 认识周围的世界 【教材说明】
本章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我们的家乡和我们的学校。教学这部分内容,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他们讨论、交流,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乡和学校。 2.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教育。 【教学建议】 建议本章教学用4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我们的学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每天在学校学习、活动,你对我们的学校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发言,讲自己对学校的了解) 二、组织课堂活动
1、认识学校的位置以及自己家与学校之间的位置关系。 2、了解学校的具体情况。 三、组织课堂活动
四、想一想,自己每天在学校做哪些事情? 五、布置课外活动,了解更多有关学校的情况。 六、安排时间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学校。
在大家庭中生活 【教材说明】
本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和怎样与同龄人交往。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班集体,知道应该尊敬老师、孝敬父母,懂得应该与同龄人友好相处。
2.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教育,知道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热爱集体生活。 【教学建议】 教学本章内容可用5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热爱集体》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班集体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大家庭,我们都要热爱这个集体。 二、看图讨论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讨论。 三、组织课堂活动
你认为热爱集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后教师可让几名学生发言) 四、想一想
1.你做过那些有意集体的事情?2.见到有损集体的现象应该怎么做? 五、课堂小结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教材说明】
本章内容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在劳动中锻炼自己。 【教学目的】
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知道人的生活离不开劳动。
2.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建议】 本章可用6课时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 《劳动创造财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要生活,就必须劳动,因为劳动可以创造财富。 二、看图讨论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对图片进行讨论。 三、组织课堂活动一
同学们,农民为什么要种田?工人生产机器干什么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指几名学生发言,教师在旁适当点拨。 四、组织课堂活动二认识其他的劳动方式。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课外活动 了解周围的人,看他们分别从事什么职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材说明】
本章内容包括三部分,分别是从小培养广泛的兴趣、积极参与,形成能力和兴趣伴我成功。 【教学目的】
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兴趣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成功意识。 【教学建议】
本章内容的教学可用4课时完成。 【课堂教学设计】 《从小培养广泛的兴趣》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问:同学们请看,图上的同学正在干什么?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后回答。教师再问:你喜欢参加哪些活动? 二、组织课堂活动一
同学之间交流各自的兴趣爱好。交流结束后,请几名学生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
三、组织课堂活动二
认识兴趣爱好对学习的帮助和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篇二:三年级校本教案】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读悟诗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赏析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
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布置作业: 1、默写。
2、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月夜》
教学设想:注重依循诗歌内容,依托学生生活,发挥想像,真切体会诗歌意境,产生审美感受,得到思想陶冶。并在体会诗歌意境的同时,学习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意境 2、学习本诗的炼字精准 3、了解本诗的曲笔写法
4、了解此诗在当时的典型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方法:活动法、引导学生想像、析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①学生背有关明月的诗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苍天??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得出明月能激起人的思念之情。
②背景介绍:身历安史之乱的杜甫也在一个月亮皎洁的晚上,面对似乎能说话,惹人相思的明月,因景生情,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诗《月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五载,当时杜甫被“安史之乱”叛
军俘虏,押到长安,而妻子和女儿因避乱暂住鹿 州。自己被俘长安,生死未卜,妻儿与自己长时间分离,挑起家庭的
重担,在明月之夜,杜甫看着那一轮圆月,缕缕思绪油然而生,于是写下这一首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二)通过想像,体会意境
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注音释义:鹿鬟(预习完成) 虚幌 1、“今夜鹿 州月,闺中只独看。”
闺中,指的是妻子。“闺中只独看”这一句,哪个字最能突出杜甫妻子的形象?强调“独”,在孤独中,她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丈夫北去的方向,她忧心地想:?? 或:是一个“独”字,这幅大画面中,最突出的就是妻子那孤独的望月形象,我们能具体想像一下他妻子那孤独的望月形象吗?大家闭上眼睛,和我一起想像:杜甫站在月下,望着明月,想像的翅膀飞到了鹿 州,飞到遥远的妻子那里,那是一个山野里的小村子,小村子的周围长满了许多阴森森的树,在树的包围中有一个破旧的草房,草房前是杜甫妻子那孤独的身影,月光透过树枝的空隙照下来,照在杜甫妻子的身上,只见这个孤独女人正仰首凝望明月,身后,在皎洁的月光照亮下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显得那么清瘦。周围一片寂静,只听见夜虫的鸣叫,还有远处传来的不安的几声狗吠。在孤独中,她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丈夫北去的方向,她忧心地想,她忧心地想,她忧心地想些什么呢???
在孤独中,她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丈夫北去的方向,她似乎又在回忆着什么,她回忆着什么呢?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①介绍曾在长安的时光并猜想杜甫妻子此时的心情: 安史之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其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是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鹿 州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时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同看明月的情景。而如今,只有妻子一人在凄凉孤寂的羌村独看明月,独自回忆与丈夫一起在长安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那一段岁月中,虽然丈夫仕途不畅,生活困顿,但夫妻可以共同看一本书,
共同探讨一个话题,同赏一轮明月,共同商量解决生活困难的办法。那时生活虽然困顿,但夫妻俩会相互体贴,互相关爱,所以可以说,那时的生活虽然有些酸楚,但也不无幸福;虽然有些艰难,但也生活得安宁,她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向往之情。而如今,却只有她一个
人独在羌村,看月,孤孤单单;生活的困境,需要她独自一人承担。当房子坏了,需要母亲自己去修补;当家里人的衣服破了,需要母亲一针一线地去缝补;当锅里没米没菜了,需要母亲自己去地里一棵一株地种植??母亲必须承担家里所有的负担,更令母亲忧心的是,孩子们的父亲,自己的丈夫,现在何处呢,身体还好吗?在安史之乱中,在那战火纷飞,哀鸿遍野的日子里,丈夫是死是活呢?这正是她此时独自望月的忧愁啊,当她想到这些,她一定会——潸然泪下。(以教师说前句,学生说后句的形式)
②可是,明明有小儿女,为什么说她是“独看”呢?
虽然有小儿女,但他们能理解母亲的心吗?想想这帮天真幼稚的小儿女们,他们面对母亲的忧思,而对母亲的哭泣,也许会说些什么样的话?做些什么样的事?
他们哪里知道,他们与父亲离散后,母亲的辛苦? 回扣“怜”字。(炼字)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①从“香雾”“云鬟”“玉臂”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你能根据诗句,大体描绘一下吗? 教师用语言完整描绘:
②假如明月你有情,请你(明月)??动作 假如明月你有情,请你??语言 回扣“独”“怜”(联系资料信息)
4、虚:妻子这些独自望月时的可怜场景,诗人杜甫都亲眼看到吗?(想像中,是写) 曲笔:
【篇三: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2015-2
016三年级上学期校本课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