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

来源:华佗养生网


教材分析:

1歌曲创作背景: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安全。当年,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文工团就驻在这个村里。《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曾任戏剧学院副院长)创作的。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2歌曲基本结构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教学点:

(1)《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山东民歌,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一段体。民歌抒情极浓,特点是:每个乐句的尾音为中心作回返的拖腔,(如 2 1 2,1 6 1 , 6 5 6)四个乐句的落音层次递降 2 1 6 5 。这首歌是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为了把声音传远,有个长腔,前一句的尾音是后一句的始音,这种创作形式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它类似于文学创作中“顶真”的修词方法。如,李白的诗《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也随君渡湘水……”这种句头咬句尾的创作手法即是“鱼咬尾”。 这首歌教学后可引导学生复习曾经学过的《童谣》《小白菜》的结束音进行比较,虽然落音相同,但是音乐形象不同,可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在复习中自成体系。

为了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歌唱歌曲,要求学生课前上网、查书、问家长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歌乐曲学习有关的文化:例如:山东沂蒙山老区的故事,改革开放后山东人民的生活状况,(可以请家住山东的同学说一说)了解山东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的特点。这里体现校本教材的研究,整合各班级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

(2)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音乐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有气息支持的演唱歌曲,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方法的共享。

(3)注重了解学生的生活实践和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课下通过和学生聊天的形式,询问流动学生掌握民歌的形式。设计适合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复习民歌的分类。给学生乐句感的渗透:我们唱歌要有乐句的意识,每到一个乐句唤气,保持语义的完整。在学生演唱过程中,给与吸气记号的辅导,给学生正确的吸气唱歌的标准。

(4)针对我校流动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简谱,带领学生唱简谱,要有尊重原创的意识,准确的唱好全曲。在学生不会唱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积极的学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在歌唱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听、奏、模仿、节奏特点的剖析,引导学生基本有感情的唱好歌曲。

三教学目的: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

目的:以音响实践为基础,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多种形式的感受、表达歌曲艺术特色为教学过程,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2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有感情的唱,连贯的唱好歌曲。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气息的控制,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培养音准意识。

3整合教材,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的歌曲特点和《沂蒙山小调》进行对比,突出音乐形

象与地方文化的融化。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欣赏该题材其他演奏形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活实践的交流,上网查找资料情况的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培养搜集信息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2反复听民歌手的演唱,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3歌曲节奏的难点:连线,一字连音的唱法,表现。一字多音,注意气息的运用,引导正确的吸气。

4引导学生学习简谱,认识简谱。带领学生学唱、背简谱。

5气息的训练:正确的呼吸,保证词义的完整。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四:教学方法:

1学生利用口琴自学歌曲,模仿。

2小组整合信息。比较法。

五:教具准备:

1歌曲录音:录音机、教学磁带、转录的磁带。(民歌)歌片

2演示文稿:有关山东文化.

六板书设计:1

歌曲 创作年代 结束音 创作特点 音乐形象

《童谣》 民间流传 2 1 6 5

《小白菜》 30年代 2 1 6 5

《沂蒙山小调》 40年代 2 1 6 5 鱼咬尾

七:教学过程:(20)

1导入新课: 3分钟

设想: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节奏特点,体会歌曲的节拍。初步感受歌曲的节拍、旋律。学生模仿老师拍击《沂蒙山小调》的节奏型,老师伴奏。提问:这首歌是几拍子的音乐?(三拍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山东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2新授:17分钟

(1)请学生看山东文化的演示文稿或录像片。

设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对山东山东临沂地区文化的了解:进行情感的铺垫。体现地方文化和音乐学习的融合。看录像片:(或者演示文稿)

出示:祖国政区版图:指示山东的地理位置:学生讲述沂蒙山的历史,老区的故事,游击队的故事。红嫂支援的故事等。歌曲简介:简单的和学生交流:谁知道山东产什么?(烟台梨、枣、寿光苹果、)谁会说山东话(让山东籍的学生说说)整合班内学生的资源。给与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设想: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培养习惯,在学习每首歌乐曲之前要主动探究的学习,预习,把和歌乐曲有关的文化内容,通过我们的班班通网络,达到资源的共享,学生看演示文稿,(教师给学生做示范,今后查完资料也要试着作演示文稿的样子给大家看)山东地方文化和民歌的分类与歌曲视听。下面我们比赛:谁能很快的学会歌曲:设想:完整的感受歌曲的风格:听录音范唱:

(2)学习歌曲:

设想:学习歌曲:10分钟目的:通过:听、模仿、理解歌词等环节引导学生基本学会唱歌曲。培养积极、认真、探究的学习态度和良好习惯。

(A) 听歌曲录音,感受民歌手歌唱的音色、感情。(给学生完整的印象):出示大歌片:实物投影仪:提示:a有的同学在轻轻的跟着唱,老师喜欢这样的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些同学真聪明。b比一比谁学的最快。2-3遍争取学会。c请你说说哪好听?为什么好听?生:尾音/觉得很愉快、旋律优美。

(B) 学习歌词:

学习歌词: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梁(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咱们(那个)党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小结: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衬词和拖腔的应用,表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感情。

(C)注意:ang ao 韵母的归韵,口形的统一。

请同学们念一遍歌词。 不懂的地方,小组学习:生互相提问、回答、理解歌词内容。

(D) 学习唱歌词:请学生跟录音学唱一遍,提示:同学们唱歌的时候都在看歌片,注意力很集中,你们这样认真的态度让我很高兴,我们再学唱一遍,好吗?

(E)学生跟录音学唱第二遍。师指歌词。你认为有哪些不好唱的地方(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重点解决实际的难点:方法:画拍。唱准长音的拍值,范唱

重在吐字,感情表达。)你们想听王老师唱一遍吗?师范唱。

(F)我们跟着老师的伴奏来唱一遍好吗?

解决音准问题:

a休止符要唱得准确,段与段连接要注意停顿:一字多音唱准,不能换气。

b山歌特色的表现:终点体会“鱼咬尾”的。

(G)唱歌谱:要想准确地唱好这首歌,我们还要学习一下歌谱,我们小学生要精通简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唱一下歌谱。师指投影仪下的画好斜线拍的歌谱。请口琴好的同学试奏,为大家伴奏。

重点揭示:“鱼咬尾”的部分:看大歌片,讲解:什么是鱼咬尾。

小结:这种句头接句尾的创作手法,就叫“鱼咬尾”,你能举例吗?

诗歌中的、以前学的歌曲:《童谣》

真好,同学们果然聪明,你们只经过几遍的学习就自己学会了唱这首歌,继续努力呀!大家学会了唱这首歌,那么怎样唱得更好听呢?大家回忆一下以前学的学习方法:

三:处理歌曲:(10分钟)目的:处理歌曲唱好歌曲:归韵、口型的统一/气息的统一/音乐形象的塑造。

要想唱好这首歌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归韵和口型:歌词要唱好:大家画拍、讨论、重点练习:(小组学习)

哎1、好、哎2、 光几个字各唱几拍?

注意归纳、训练:归韵:老师指出句尾的音、学生回答并且练习唱好:哎,(共唱4拍)唤气:好(一字多音共唱六拍,连线,要唱的连贯),光(五拍、连线),跟读一下:要求咬住字头:声母。保持字尾:韵母。口型要统一。练习一下。小结:正是衬词和拖腔表达了沂蒙山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