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园林学概论》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 12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中国的造园活动是从商殷开始的。最初的形式是囿。所谓囿,即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让草木鸟兽在其中自然滋生繁育,并筑台掘池,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说文》云:“囿,养禽兽也,”《周礼·地官》曰:“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据《诗经》和《史记》载,周文王营造了灵台、灵沼、灵囿。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于宫室苑囿的经营,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著名的有如吴王夫差所修建的曲折漫延数里之长的姑苏台、春霄宫、天池以及梧桐园、鹿园等。据《述异记》上载:“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三年乃成,周旋诘曲,横亘五里,崇饧土木,殚耗人力,宫妓千人,上立春霄宫作长夜之饮”。“夫差作天池,于池中泛青龙舟,舟中盛陈妓乐,日与西施为水嬉。”又说:“吴王于宫中作海灵馆及馆娃阁,铜沟玉槛,宫之楹槛珠玉饰之”。由此不难想见这些宫室苑囿建筑之华丽。 秦汉时期,囿演变为苑,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造园高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综合六国的造园经验,使秦以前形成的在自然风景区堆土筑室、修建离宫苑囿的做法得到进一步发展。秦始皇幻想长生不老,永享荣华富贵,方士们便搬出了神仙之说迎合其心理。方士们告诉他:只要使自己的行踪不定,神出鬼没于各个宫苑之间,来无影,去无踪,使凡人摸不清你的活动规律,就可以象神仙一样地长生不老了。求仙心切的秦始皇受方士之感,在秦都咸阳大兴土木,修建了占地广袤的上林苑和阿房宫。尽管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宫苑未及完全竣工秦朝就灭亡了,但它那追求生活起居于高低冥迷的神山仙境之中的造园思想,对后世的皇家园林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汉武帝在秦上林苑的故址上继其规模,更加增广。汉上林苑地跨五县,范围达400余里,周围用墙为围绕,苑内有离宫别馆七十余所。据《汉书》记载,营建上林苑始意为狩猎:“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保持着商周以来射猎游乐的传统。然而,建成后的上林苑已不限于射猎之乐,还有多种多样的宫室建筑和声色狗马等游乐活动。《关中记》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各具特色。例如,苑中有供游憩的宜春苑;供御人止宿的御宿苑;为太子设置招宾客的思贤苑、博望苑等;有演奏音乐和唱曲的宣曲宫; 李敏:《园林学概论》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 13 观看赛狗、赛马和观鱼鸟的犬台宫、走狗观、走马观、鱼鸟观;饲养和观赏大象、白鹿的观象观、白鹿观;引种西域葡萄的葡萄宫和培养南方奇花异木(菖蒲、山姜、桂、龙眼、荔枝、槟榔、橄榄、柑桔等)的扶荔宫等。苑中还穿凿有许多池沼,池名见于载籍的有昆明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镐池、祀池、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大一池、郎池等。上林苑中最重要的宫城为建章宫,建于公元前104年。《三辅黄图》中记载:“周围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建章宫北部为太液池,池中置三个岛屿,称蓬莱、方丈、瀛洲,象征海中神山。上林苑中不仅天然植被丰美,初修时群臣还从远方各献名果异树2000余种,花木茂盛葱茏。在建筑造型上,汉代木结构的屋顶已有庑殿、悬山、囤顶、攒尖和歇山五种基本形式。 魏晋南北朝历时369年的社会,使国民经济遭到很大的破坏。但是,各朝帝王仍不顾人民死活,照样大兴土水,营造各式宫苑。此期以山水为题的自然山水园形式得以发展,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阶段,由单纯的摹仿自然山水形象发展到概括、提炼及抽象化,突出园林的游赏功能,初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园林艺术体系。据史籍载,北朝著名的园林有后魏华林苑、南朝乐游苑等。在这些园林中,造园家构石筑山,表现重岩复岭、深溪洞壑的山景,达到了有如自然的境界,说明当时的园林营造和土木石作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魏晋以后,进入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在中国自然山水园中,自然景观是主要观赏对象,它以山、水、地貌为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将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体现出诗情画意,使人在建筑中更好的体会自然之美。西晋以来,盛行选天然风景名胜区稍加整理布置就成自然园林。 隋代开国之初,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筑新城称大兴城。由于杨坚勤俭行事,考虑民众生活,因而苑囿营建较少。见于史籍记载的仅有两处,一为宫城之北的大兴苑,为唐代禁苑的前身;另一为京城东南隅的芙蓉园,即古时的曲江。隋文帝不喜欢曲江这个名称,改名为芙蓉园。《陕西通志》记载它“青林重复,缘城弥漫,盖帝城之胜境”。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迁都洛阳。他为了自身享乐,穷奢极欲地大造宫室苑囿,并掘运河通到杭州,用以游幸江南。据《隋书》载:“帝即位,首营洛阳显仁宫,发江岭奇材异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苑囿”。在众多的宫苑中,要以西苑最为宏伟并具有新的特色而著称于园林史上。隋炀帝还在各地建造了许多离宫别苑。例如,在今江苏常熟一带,曾置宫苑,周围十二里,其中有离宫十六所,其流觞曲分别有凉殿四所,环以清流。在今扬州曾建江都宫,宫中有一座迷楼,千门万牖,工巧之极,自古未有。 唐朝(公元618—907年)的建立,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辉煌的历史篇章,唐代初期的贞观、永徽之年,励精图治,使国力日渐富强,宫苑建筑也日有兴建。唐代宫苑的壮丽比之汉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唐骆宾王的《帝王篇》写道:“山河千里国,城阙几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唐代是中国园林营造突破传统技艺而大发展的时期,主要宫苑有: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 李敏:《园林学概论》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 14 宫、南内兴庆宫和大内三苑(西内苑、东内苑和禁苑)。太极宫的规模最为宏伟,占地3.4平方公里。大明宫内不仅有崇台上雄伟的含元殿,还有居于宫北的太液池(又名蓬莱池),池中有蓬莱山(岛)独踞。池周建廻廊四百多间,别有一番景色。 长安城东南隅,秦汉称宜春苑、乐游苑、隋时有池名芙蓉池,苑名芙蓉园。唐时大行疏凿,辟为“曲江池”,占地二坊,环池建有观榭宫室,如紫云楼、采霞亭等建筑。芙蓉园里青林重叠,池水澄清,两岸宫殿延绵,楼阁起伏,景色十分优美。芙蓉(即荷花)盛开时为都中第一胜景。诗人杜甫曾经写了不少描写曲江芙蓉园景致的诗句,至今读来仍脍炙人口。其内苑部分为皇帝专用小苑,外苑部分是皇帝赐宴大臣与及第进士曲江宴之处,也是文人学士流觞作乐宴集之处。每当中和(二月初一)、上乙(三月初三)、重阳(九月初九)等节日,长安的公候贵戚、庶民百姓,倾城而至园中游玩,玄宗皇帝有时也亲往游赏,使之逐渐成为公共行乐的胜地。此外,唐朝大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位于长安东南郊山区中(今陕西蓝田县)。这座庄园式别墅利用自然风景形胜组织景点20余处,较少人工构筑物,在园林历史上以自然园林而著称。 从宋代到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北宋的宫苑已是“前种松、竹、后列太湖之石,引沧浪之水,陂池连绵,若起若伏”,“楼阁相望,引金水天源河,筑土山其间,奇花怪石,岩壑幽胜,宛若生成”。北宋时期在东京(开封)建有各式宫苑,政和七年(1117年)始筑“寿山艮岳”,役民夫百千万,掇山置石,引水凿池,植奇花异草,筑亭台楼阁,费时十余年。寿山艮岳是一座表现山水胜景为主题的大型皇家园林,供皇帝“放怀适情、游心赏玩”。园中有双岭分赴的山景区,有池、瀑、溪、洞相连构成的水系;池中有洲,洲上建亭,均随形而设,括天下之奇,藏古今之美。 在宋代园林中,叠石构洞已有相当的技巧。《南史》中最早记载了特置峰石,如:“(梁武)到溉居近淮水,斋前山池,有奇礓石,长丈六尺”。艮岳中的特置峰石更是多不胜数,在祖秀《华阳宫记事》中,记有列出赐名的湖石就有数十余块。为了搜罗这些花石,宋徽宗特命朱勔“取浙中珍异花木竹石以进,号曰花石纲”。此外,宋代观赏树木及花卉的栽培技术已出现引种驯化、嫁接等方式,并有园林专著出现,如《洛阳花木记》和《扬州芍药谱》等。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到顶峰的时代,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水平很高。中国园林的四大基本类型(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此期内都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在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建筑风格上各有特色。其中,北京是皇家园林的集中地;江浙是私家园林的集中地,而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又形成了岭南园林;寺庙园林与风景名胜则遍布祖国大地。 明清两代的皇家宫苑主要在北京。除都城内的宫苑外,离宫别苑多在西北郊一带,规模宏大。北京西北郊山峦绵延,争奇拥翠,云从星拱于皇都之左,且地下泉源丰富,是自然山水景观绝胜之地。由于地近都城,山水佳丽,历代王朝都在这里建有宫苑,同时是公卿显贵们的私园荟萃之处,寺庙建筑也很兴盛。据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的记述,当时北京西山一带的寺 李敏:《园林学概论》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 15 庙是“精兰棋置”,“诸兰若内,尖塔如笔,无虑数千,塔色正白,与山隈青霭相间,旭光薄薄,晶明可爱” 。“香山、碧云(寺名)皆居山之层,擅泉之胜” 。每年佛会时,“幡幢铙吹,蔽空震野,百戏毕集,四方来观,肩摩毂击,浃旬乃已” 。可见明代的北京西山一带已是离宫别苑、名胜古刹荟集的风景胜地。清代在北京西北郊建成了以圆明园为中心、多园荟萃如“众星拱月”宏大壮丽的皇家苑囿群,盛极一时。著名的有“三山五园”,即: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今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其中,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是中国皇家园林建筑的颠峰之作,可惜后来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颐和园是慈禧太后在原清漪园的基础上,于1884年兴工修复并改名的。园内地形高低起伏,万寿山巍然耸立,昆明湖千顷汪洋,湖光山色,相互辉映,山区依势建筑亭台楼阁,长廊轩榭,构成园中之园数十处,景象变化万千。此外,清朝皇帝还在承德塞上草原围场附近营建了誉有“塞北江南”的大型园林行宫—避暑山庄。 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在明嘉庆至清乾隆年间达到我国造园史上的鼎盛时代,各地富商豪贾及士大夫的筑园之风盛行。例如,杭州曾有私园别业70多家,扬州曾有私园30多家,北京城中有名的宅园就达100余处。明朝大文人王世贞曾著《游金陵诸园记》,记述了当时南京的36个私家园林,其中许多颇为可观。著名书画家米万钟在北京建有三座宅园:湛园、漫园和勺园,尤以勺园最为精彩。《春明梦余录》载:“园仅百亩,一望尽水,长堤大桥,幽亭曲榭,路穷则舟,舟尽则廊,高楼望之,一望弥际”。勺园与李戚畹的清华园相邻,时人有“李园壮丽,米园曲折;李园不酸,米园不俗”的口碑。不过,现存数量最多、质量最佳的明清私家园林,惟推江南。江南私家园林主要集中湖、杭、扬、苏四州,尤以苏州最为著名。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荟萃了江南园林的艺术精华,典型作品有拙政园、网师园等,是明清文人山水园的杰出代表。 到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已发展成为山池、建筑、园艺、雕刻、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自然山水园艺术形式,园林建筑也达到了完美精深的艺术境界。颐和园、避暑山庄和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瑰宝,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发展过程中,南北方的园林曾有许多交流和渗透。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曾数度南巡,使这种交流发展到一个高潮。在与外国交流方面,广东岭南庭园上吸收不少外国园林的建筑形式。总体来看,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园林建筑的造型都比一般建筑灵活多样、精巧秀丽。恰如清初文人李渔在《一家言》中写道:园林“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这说明,历代园林建筑的审美观点与中国园林崇尚自然美的宗旨是一致的。 明清两代,在园林建筑理论方面也硕果累累,出现了一些有关造园艺术技巧与经验的专门论著,如明末计成《园冶》、文震亨《长物志》,清初李渔《一家言》等。其中,计成所著的《园冶》,于崇祯四年(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有关园林艺术和园林工程理法的专著。《园冶》全面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技艺手法,总结了民间匠师的造园经验,反映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成就。《园冶》全书共三卷,由“兴造论”和“园说”两篇 李敏:《园林学概论》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 16 组成,附图235幅,其中卷二是“装折”中的栏杆图式;“园说”下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共10个部分。计成指出:兴建园林要始终贯穿“巧于因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园冶》是用骈体文(四、精在体宜的指导思想,达到“虽由人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六文句)写的,文笔十分优美流畅,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其它涉及园林工程艺术的著作,还有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李诫的《营造法式》,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和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清代则有李渔的《闲情偶记》和沈复的《浮生六记》等。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对外国的造园艺术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公元7世纪,日本大量汲取盛唐文化,引进了中国的园林与建筑艺术,并和日本海岛的秀丽风光特点相结合,创造了自然风景式的山水园。特别是在日本池泉迴游式园林的水池中,常设有“蓬莱三岛”,就是受中国汉唐园林形制影响的明证。此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不仅在亚洲,也对欧洲的园林产生过较大影响。从17世纪下半叶起,一些游历中国的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把中国的建筑和园林艺术比较系统地介绍到了西方。如英国皇家建筑师钱伯斯(Willam Chambers)两度游历中国后,著文甚赞中国园林,并在他所做的设计中运用了中国式的亭、塔、桥等元素。中国园林的艺术形式与欧洲以唯理主义美学原则为基础的几何式对称布局、人工化雕琢、中轴线贯穿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传统形成鲜明的对照,进而影响了产生了所谓“英中式园林”流派,在18世纪一时风行欧洲。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特点营造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建筑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与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1990年,中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自1994年起,承德避暑山庄、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福建武夷山、山西五台山、安徽黄山、云南丽江古城和“三江并流”风景区,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这进一步说明,中国古典园林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唯一性,从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风流千载。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把西王母居住的\"瑶池\"和黄帝所居的\"悬圃\"都描绘成景色优美的花园。青山碧水,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环境。据古文字记载,中国奴隶制的后期殷周出现了方 李敏:《园林学概论》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 17 圆数十里的皇家园林—“囿”,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秦汉肘朔,则产生了气势更加宏伟、占地面积达数百里、通过在自然山水环境中布置大量离宫别馆而形成的山水宫苑。魏晋时期,儒、释、道思想在民间的传播,导致园林化的寺庙一一寺庙园林的产生,而此时朴素的山水诗、山水画又带动了文人士大夫园林的发展。唐宋时代,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水平处于巅峰状态,写意山水园应运而生。到了明清时代,写意山水园的发展达到高潮,造园艺术更加趋于成熟、完美。此期,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士大夫,都在园林中追求着更真实的生命体验,寄托进了更多的审美情怀与社会理念,这就使中国古典园林带有了强烈的象征特色。 所谓象征特色,首先表现在园林和园中景点的命名上。一般来讲,中国古典园林的名称并不直接与园主的名称相关,而更多地是与园主的人格理想相关。例如,北京颐和园的前身叫做“清漪园”。1886年重修后,西太后取意“颐养冲和”改用现名。这位曾“垂帘听政”的“女皇”企盼天下太平,并能让她能颐养天年。无锡寄畅园的名称,则表达出它的主人希望自己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在中国及其文学作品中还有不止一处的“大观楼”、“大观园”,说明该处的视野开阔、景色秀丽,在此游览、寄居的人要豁达、达观。据史料记载,汉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就有一处园中园,叫“博望苑”,意指在此登高望远、亲近自然,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滋养和升华。 据考证,早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传到了韩国和日本。18世纪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又传至欧洲,对当时风行的、规则式的英法园林产生了很大冲击,一时间,仿建中国自然式园林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与此同时,欧洲的画家和传教士又应邀在中国北京的圆明园,创造了一组以洛可可风格为主又融有中国民族文化形式的西洋楼,开创了中西园林合作的先河。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营造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是按以下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构架山水。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盛构架山水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申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申营造园林,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2、模拟仙境模拟仙境。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模拟仙境赢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以模仿仙境,表达他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汉武帝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造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小岛,自此开创了“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山水构架传统型制。 3、移天缩地移天缩地。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宋代宋徽移天缩地 李敏:《园林学概论》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 18 宗的良岳曾被誉为“括天下美,藏古今胜”。而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宴”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明代造园家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强调:\"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4、诗情画意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诗情画意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东晋文人谢灵运在其庄园的建设中就追求:“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帅暇曲之好”,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则倾心于\"仰观山,俯听泉,旁魄竹树云石\"的意境。在园林中,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槛联庸额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5、布局自然布局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在布局上看似并不强调明显的、对称性的轴线关系,而实际布局自然上却表现出精巧的平衡意识和强烈的整体惑。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区别于外国园林,其申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其整体形式的与众不同。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仿创自然的山形水势,永恒、奇特的建筑造型与结构,多彩多姿的树木花草,弯弯曲曲的园路,组成了一系列交织了人的情惑与梦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园林空间。 6、工艺精湛工艺精湛。 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工艺精湛相地分析园址内外的利弊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立意,即所谓的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立意因境而成景。接下来就是运用惜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要素进行合理布局布局、组织布局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体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造园师除了进行图纸设计工作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建园的工地具体指导施工,从而保证设计意图的贯彻执行,并因地制宜地即兴创作。 中国明代造园大师计成(1582年-?)就著有《园冶》一书,精辟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这是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具有跨时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给人的美学感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例如,园林空间一般都要划分成为若干景区,各有特色又相互贯通,往往通过漏窗、门洞、竹林、假山等手段保持一种若断若续的关系,相互成为借景,也为游览中景区的转换做出铺垫。在景区布局中,常常要配上几件盆景、花台,见证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凄凉与生命的顽强等。此外,好的园子一般还要求起个好名;要有几副佳联传世。儒家学者向来是讲究“微言大意”的,一个好的园名或景名可以意味深长,品尝不尽。如苏州网师园,所谓 “网师”乃渔父之别称,而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既有隐居山林的含义,又有高明政治家的含义。有佳联绝对点景抒情,可使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溶为一体,提高游人对园林空间无穷魅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