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

来源:华佗养生网
授课日期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2013年10月7日 授课学校 音乐欣赏 刘奎华 莱西市机械工程学校 授课内容 中国民歌《沂蒙山小调》 学时 1 通过对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聆听赏析,让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难点 知识目标 进一步了解“小调”这一体裁的音乐特点,进而懂得弘扬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对比赏析,从优美的旋律和朴实、含蓄的歌词中使学生感受山东民歌的艺术美。 通过欣赏《沂蒙山小调》进一步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学工具 板书设计 能力目标 德育目标 1、通过聆听、演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感受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2、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连线,一字连音的唱法。 试听法、对比法、讨论法、识谱法、情感体验法 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一、山东民歌的特点:质朴、淳厚、强悍、粗犷和诙谐、风趣等 二、歌曲分析:1、调式:民族调式 2、调性: 1=A 3、节拍:3/4拍子 4、结构:单乐段分节歌形式 三、创作手法:“鱼咬尾” 教学反思 优点 缺点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师生问候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回答 学生聆听感受 体验音乐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欣赏了江南民歌《茉莉花》,了解了江南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那么你能说说我们山东吗?你们熟悉、知道我们山东民歌吗? 师生就山东的人文地理知识交流。如:谁知道山东产什么,谁会学山东话等。 山东用她丰富的特产养育了我们,更孕育了五彩斑斓的音乐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近山东,聆听领略那独特的音乐文化。 引导学生 设置疑问 归纳引出课题 感受音乐 【授课过程】 一、赏析歌曲《沂蒙山小调》: 1、播放《沂蒙山小调》旋律。 2、简介歌曲。(讲述沂蒙山的历史,老区的故事,游击队的故事。激发学习红嫂支援的故事等) 3、教师边唱边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风格对民歌音乐风格所起的作用 4、欣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风格特征。民歌手独特的音色、滑音和装饰音的运用,更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格特色和赞美自己家乡的那种自豪感。 兴趣 教师点拨指导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视唱 二、学习歌曲: 1、用“Lu”哼唱旋律。 分析感受歌曲的调式和结构。分析歌曲分为几句?(4句) 回忆民歌的种类,讨论《沂蒙山小调》属于哪一类?(小调) 2、练唱歌词 重点体验:衬词和一字多音的拖腔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重点分析:感受歌曲拖腔的特点。解决音准问题: (各音音高要唱得准确,段与段连接要注意停顿:一字多音唱准,不能换气) 三、乐理知识 歌曲的旋律特点:“鱼咬尾” 1、重点揭示:传统民间创作手法——“鱼咬尾”(屏幕出示)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 2、以古诗为例来引导学生理解“鱼咬尾” “春风裁剪万千花,花艳香闻百姓家。家有后园恩赏月,月羞何敢对奇葩。”这是一首“顶真体”体式的《咏春》诗,诗句前后顶接,蝉联而下,别具一格。 4、对《沂蒙山小调》加以分析验证,认识到“2、1、6、5” 讲解“鱼咬尾”这种结构形式 通过不同的曲子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 学生体会旋律特点 加强学生对民歌特点的理解 【拓展赏析】 1、欣赏《春江花月夜》 2、欣赏《青春舞曲》(屏幕出示谱例)视唱进一步体会“鱼咬尾”这种创作手法。 【巩固加深】 1、创作练习。 用汉字接龙的游戏启发学生感受“鱼咬尾”的旋律创作手法。先用语言接龙来理解什么是“首尾”相接;再进一步“练习旋律接龙”;最后明确前句的“尾”,为后句的“头”。 2、完整演唱歌曲 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对沂蒙山的热爱。 学生分组演唱《沂蒙山小调》 师:老师在歌声中听到了同学们 “鱼咬尾” 的特点 感情升华, 激发学生 对家乡的真挚的热爱与自豪之情。 【小 结】 通过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学生了解了山东民歌的风格情韵,的热爱家掌握了“衬词”在民歌中的运用以及传统的创作手法“鱼咬尾”的特点,乡的美好并且从歌曲中领悟了沂蒙老区人民对子第兵的深厚情情谊。希望通过对我们山东民歌的学习,同学们能更加热爱我们山东,热爱我们的家乡莱西,更加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发扬民族音乐文化,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流光溢彩,更加绚烂。 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