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2010年第31卷第l期 ・107 按:“纫”,当作“纽”或“纠”。考《灵枢经》卷四《经筋 医经研读・ 古医籍校释八例 李亚军 第十三》“纫”原作“纽 。《说文》“纽,系也。”段注:“系 者,结束也。”又《说文》:“纫”下段注:“《太平御览》引 《通俗文》日:合绳日纠,单展曰纫。”《黄帝内经太素》之 “折纫”,细绎文意,乃谓本经之筋的反折纠纽。然则 “纫”必有疑,而“纽”、“纠”其可也,因知《灵枢》之“纽” 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成阳712046) 【中图分类号】R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69(2010)O1一O107~02 原应无误。所以作“纫”,当是《黄帝内经太素》编者以其 形近不审、或以私意而改所致。 6 《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五《五藏脉诊》:“脉至省 1《甲乙经》卷十一《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骨 癫疾者,颇(左右结构经过组合后成为5宋)齿诸腧分 肉皆满,而骨倨强直,汗出烦愧,呕多涎沫,气下泄,不 治 。’’ 按:“强直”当属注文混入正文者。“倨”,《说文》: “不逊也。”段注:“逊当是本作孙。……孙者,逡循恭敬 之意。”“不逊”,是有“直”、“傲”意,引申为广义的“直”, 在此即与“强直”义同。又“强直”义白而“倨”义文,故 “强直”与“倨”连言,实为赘文。究其理,“强直”当属 “倨”之旁注,传者不审,遂混入正文。 2 《甲乙经》卷十一《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狂 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 立倾已;不已,以法取之,炙骶骨二十壮_1]。” 按:“倾”,当作“顷”。“顷”的本义是头歪向一边,引 申为侧、斜等义。后来“顷”被假借而表示“一会儿”、“很 快”之意,其本义遂由“倾”字表示,二者用法有了明确 分工,故然。《灵枢・癫狂》中“有倾”之“倾”,同之。 3《甲乙经》卷十一《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 呕血吐血第七》:“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安为常,醉以 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2]。” 按:此数言语本《素问・上古天真论》。详文意,乃 在批评“今时之人”不事养生、不重保健的错误做法,故 “以安为常”与“以酒为浆”义不相属,显然“安”字非,当 作“妄”。今通行诸本之《素问・上古天真论》正作“妄”, 是且可证。 4 《黄帝内经太素》卷二《调食》:“血与咸相得则 血{矣,血}矣则胃汁注之,注之则胃中渴,渴则咽路 焦 。” 按:“{矣”当作“凝”。血与咸相得则浓厚,“涣”字不 足为喻。《说文》:“渎,水压也。”是“涣”义为“堤岸”,引 申有约束、制约之意。于此析之,以喻脉管差可,以喻 “血与咸相得”之状则殊感牵强。考今通行诸本之《灵枢 ・五味论》正作“凝”,足以形容,当是。 5《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三《经筋》:“此筋折纫,纫 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日孟秋痹也_4]。” 容者,脉寒如鼓也,是肾气予不足也[6]。” 按:“脉至省容”乃模拟脉象,“省容”则不知何象。 考《素问・大奇论》作“省客”,张介宾《类经》日:“省客, 如省问之客,或去或来也。”释义明畅,故“容”字误,当 为“客”。又“寒”字于义亦不通。《素问・大奇论》作 “塞”,明・张介宾《类经》日:“塞者或无而止,鼓者或有 而搏,是肾原不固而无所主持也。”故“寒”作“塞”是。 7《针灸大成》卷四《内经补泻》:“为虚与实,若得 若失者,言补者1少然若有得也,泻者倪然若有失也_7]。” 按:揆之其文,“补者”以下意为“施用补法,要使患 者感到精力充沛而似有所得;施用泻法,要使患者顿觉 轻松而如有所失”。而“f少”,《集韵》:“僬少,小貌。”《广 韵》:“惊悚貌。”显与原文义悖。考《灵枢经》卷一《小针 解第三》作“fJ必,,f引。《说文》:“f』必,威仪也。”又《文选・羽 猎赋》:“骈衍f必路。”注引晋灼:“ 必,满也。”二说均与 原义相合,足见“1少”当为“1必”字之误,当由形近使然。 8《类经》卷二十第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膀胱病者,小便偏肿而痛,以手按之,既欲小便而不 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 陷,取委_9]。” 按:“小便偏肿而痛”句之“小便”,当作“小腹”或 “少腹”。该句以理以文究之,均属不辞。其“小便”二字, 考《灵枢经》卷一《邪气藏府病形第四》作“小腹,,E1o3, 《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一《府病合输》作“少腹”l_1 。“小 腹”、“少腹”义同,均指下腹,合宜当是。所以写作“小 便”,当因属常用词而笔误使然。 参考文献 [1]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56:138. [2]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56:141. [3]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E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81:18. E4]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E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81:223. [5]宋・史崧编校.灵枢经E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56:43. 1O8 E63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EM3.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81:308. 1980:961. 陕西中医2010年第31卷第1期 [1oi宋・史崧编校.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56:17. [7]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80:105. [11]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3.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1981:181. [8] 宋・史崧编校.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l956:12. (收稿2009—06—1 5;修回2009—09—18) [9] 明・张介宾.类经E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接第72页) 跌扑闪挫,脉络受损致微循环障碍 外伤损及经 脉血络,气血瘀滞不行,着于络脉,痹而不通,导致微循 骤受寒邪,经脉凝 环功能障碍。《圣济总录・伤折门》:“若因伤折,内伤经 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现代医 学研究认为,组织损伤后,局部出现创伤性炎症,重要 的花生四烯酸系统引起血管反应,微血管常发生短暂 导致微循环障碍。 寒凝血滞,血寒致微循环障碍泣,血滞于络,则络痹不通微循环功能障碍。《素问・举 痛论》臼:“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人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 然而痛。”现代医学研究冻僵冻伤的发生机制是:局部 温度过低,致使局部血管先收缩后扩张,毛细血管通透 性增加,血浆渗出,组织水肿,血管内血液浓缩,毛细血 的收缩,继而扩张充血,血管通透性增高,水分、电解质 和血浆蛋白渗入组织间隙。同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 胞等先后从血管逸出,进入组织间隙。造成局部组织内 管通透性增多,形成血栓以致弓I起组织坏死__3 。 气虚血滞,络虚致微循环障碍 载气者为血,运血 张力过高,可引起血循环障碍,渗出过多可引起血容量 减少,血粘度增高,加之不同程度的失血,有效灌注减 少,可进一步引起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 内虚外毒,邪毒积聚致微循环障碍《素问・举痛 论》日:“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入 者为气。气引血行,气虚血无力,血行迟滞成瘀;或气虚 不能摄血、血溢脉外为瘀均可造成微循环功能障碍。 《医林改错》“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元气必停 留而瘀。”现代医学认为,血流缓慢、血粘度升高,血小 板聚集作用异常,容易形成血栓性疾病,甚至危及生 命。 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血证论》 日:“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问,则结为癖”。《医林改错》记 载:“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中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 凝结成块,血受热则凝结成块”。现代中医研究发现,内 伤七情、饮食可导致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致 饮食生痰,痰饮攻络致微循环障碍 祖国医学研 究,素嗜酒酪肥甘,脾湿内生,停为痰饮,络脉空虚,逆 攻于络,滞而不化则形成络痹,久则发生微循环功能障 癌因素通过“内虚”导致内外合邪,气滞血瘀、痰凝毒 结、形成癌瘤。而癌瘤占位致正常组织受挤压,加重微 循环障碍,以致“内虚”更重,邪毒更甚,直至器官被破 坏。 碍。叶天士谓之:“络空饮气逆攻于络。”现代医学研究 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 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 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 的逐渐退变,继发性病变尚有斑块内出血,班块破裂及 参考文献 [I]吴以岭.络病学E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54—56. 局部血栓形成 ],这些病理变化改变了肃叶定律的r 和1l两个重要变量,最后导致了组织的微循环灌流量 减少。治疗上强调合理的膳食,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 [2] 赵步长.脑心同治一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进展[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6:7. 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可以看出饮食结构, 动脉硬化和微循环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祖国医学很 早就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48—250,996—997,263. (收稿2009—08—02;修回2009—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