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鉴赏
一.明确概念:广义的“表现手法”相当于“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技巧”等。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方式、修辞技巧、构思技巧。
二.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整理归纳 (一)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 1.古诗常用写景手法:
(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五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列锦(名词组合意象叠加)。 (4)能用于写景的修辞: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2.提问方式:
(1)请简析本诗在描写上的特点。/这首诗是如何来描写什么的? (2)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景色的?/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你认为这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3)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分析本诗虚实结合的手法。 (4)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等) 3.答题步骤:
(1)准确点明使用了哪种描写手法;
(2)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点明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意境或感情)。
注:如果需要答几种手法,每一种手法都按照上面的答题步骤作答。 4.例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1 (2)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问题:本词在写景方面手法丰富多样,请结合上片任选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开头两句,由远而近。从远处的树林、高山,到近处丛生的翠竹、靠近院落的池塘、池边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2)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3)动静结合。三四两句,寥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动静结合,充满诗情画意。 (4)视觉嗅觉描写相结合。“翻空白鸟”属于视觉所见,“细细香”属于嗅觉所感,视嗅结合,有色有香,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景。 (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1.抒情手法的分类: 1.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笔法。 2.间接抒情
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其他事物来表达的。
(1)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3)寓情于景:诗人的喜怒哀乐与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4)借古讽今: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手法。 (5)托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2.提问方式: 常式:(1)这首诗是怎样抒情(融情于景、叙事抒情、咏史抒怀)的?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歌。 变式:(1)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 (4)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5)这首诗的XX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答题步骤:
(1)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2)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或氛围),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3)分析所抒感情。 公式:
具体手法+诗句内容+表达效果 4.例题:
《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将军空老”句: 《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久处边庭,年老思归,曾上疏云: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望未得归,故说是“空老”。 问:这首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本词咏史抒怀,作者从历史人物与事件中择出几件很典型的事项:楚霸王项羽兵败,被围垓下,其爱妾虞姬自刎而死;三国时周瑜在赤壁山火烧曹操战船;东汉班超晚年久处边庭,思归不得,。作者是借历史典故写出了千古风流人终将被历史大潮淹没,而他们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带给百姓的都是无尽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百姓的同情。 (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反问、夸张、对偶、对比、设问、反复、借代、排比、通感、反语、双关、象征、互文、用典等。
答题步骤和上面两种基本一致。
(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构思技巧(考试中出现的相对不多) 1、景情顺序: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统领全诗、奠定基调、伏笔、铺垫(开头)、承上启下(中间、词的下阕开头)照应、抑扬等。
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
古代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鉴赏
(一)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篇 1.设置问题形式:
(1)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3)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二)鉴赏诗歌语言之诗眼篇
1.提问方式
(1)全诗的诗眼是某某字,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本诗是怎样紧扣某某字词来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6)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某某字词来表情达意的?
(7)诗题为某某字词,通篇虽无某某字词,但句句紧扣某某字词。请作简要分析。 (8)这首诗是如何突出某某字词的?试作简要分析。 2.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分析叙说。说明诗句内容是如何贯穿这一诗眼的,即逐句、逐联、逐层叙说。注意要扣住诗眼来叙说。
3.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问: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字词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诗眼”。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答案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诗眼”。首联写眺望的远景,
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三)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句篇 1.提问方式
(1)某某句妙在何处?(2)赏析某某句。
2.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突出的一点或两点(手法、炼字或结构上的作用)简析。 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3.答题示例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问:“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步骤二、三合并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