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沟古村门票
对于后沟古村的游览,更是计划之外的意外,那是在朔州火车站等待火车的间隙时,我在车站前的站上搜寻下一步行程的信息,偶然间找到的这个景点,它在榆次的郊区,我一向对古镇古村什么的兴致比其他多一点点,如果时间有多的话,到是可以去去,没想到榆次古城让我太过失望,所以我决定这次在山西行程的最后一站就是后沟了。
8:05分,我如愿的坐上了开往后沟的第一班车,一个小时后,车子停在了古村前的车站,丢下车上寥寥的几个人,扬长而去了。而我也同样头也不回的顺着大路继续向下,走到了古村前。村口前,一幅农民赶牛耕作的雕塑立在一片黄土山坡形成的天然“屏风”前,生动的再现着后沟古人的生活状态。
村子里已经有了入冬的寒意,村里的黄土道上空无一人,把我引到了关帝庙前,殿内的关帝秉烛夜读的神态,髯鬚蹙眉的样子,威武的气质中多了些文人的儒雅,和这个小巧玲珑的庙宇到很契合。顺着黄土道向上,半崖之上,是旧称为南寺的观音堂,同样小小的,却是观音财神一应俱全,尤其是院中两座精美的钟楼和鼓楼,飞翘的檐角越过院墙,东西对持着,给这小院增添了不少气势。我顺着小路越走越高,竟然走到了南侧的山头上,简约挺拔的魁星楼掩映在树丛中,我突然发现,后沟虽然是个缩居在偏僻山坳里的小村庄,却妨碍不了村民们在农耕生活之余,享受各种传统的宗教信仰文化。
魁星楼古朴的砖面,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累积着一层层的纹路,它独自的矗立在丛然的南侧山顶,遥望着山脚下几乎可以和背依的黄土坡融为一体的后沟古村。而我看到的则是对面山顶上高树的两杆旗杆,那是和魁星楼遥遥相对的真武庙,也是村中的最高建筑。
当我从南面的山上下来的时候,走的是另外一条小径,尽头有着露天的龙王庙,庙下一旺泉眼,正细细的流淌出清冽的泉水,在这里,我碰到了一群羊,它们围绕在泉水边,汲取着泉水,过了有一会儿,羊群的主人才悠闲的在不远处现出了身影,然后同样悠闲的赶着羊群上山去了,值得纪念,他们是我在村里遇到的第一人,要知道之后除非我闯进人家的屋子,我遇到的都是……..先卖个关子吧。越过龙门河水,我沿着村中斑驳凹凸的石板路向北而上,路上遇到了好像微缩的城楼一样的文昌阁,还有在枯藤老树下略显孤寂的古戏台。
还好后沟古村特色的窑洞民居弥补了我没能看到真武庙的遗憾。和我在陕西看到的沿着山体一线排开的窑洞建筑不同,这里的民居虽然同样是依山而建,但都会在两侧垒砌砖墙或者建出厢房,前面建墙开门,形成了独门独户的四合院,我甚至还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看到了第二进的仪门,这样的建筑形式,让我即好奇又疑惑,好奇的是在这闭塞的村庄里,竟然可以看到这种别具一格的民居;疑惑的是到底是什么样的缘由,才会造成这个建筑格局。
四合院的主体正屋还是两孔或者四孔的窑洞,孔洞之间的墙壁上,雕刻出一个天
地堂神龛,暗合着建筑风水上的“三间吉”或“五间吉”。后沟的窑洞建筑也多种多样。村子里的民风很淳朴,大白天的几乎没有一家的大门是上锁的,所以便利了我肆无忌惮的闯入。建筑中最有特色的窑洞是“窑中窑”,进门是小窑,一般作为客厅餐厅厨房使用,一直往里,数级台阶通向上窑,是卧室,上窑前壁高出下窑的顶部开出天窗,解决了上窑的采光问题。住在这里的主人告诉我,这样的建筑形式,一是扩宽了建筑面积,二是上窑更加的冬暖夏凉,更适宜居住。还有窑上楼,还是住在里面的村民帮我做的讲解了,平常的窑洞都是在黄土坡上开凿洞口的,而这个建筑,在一层的窑洞上开凿了平台,并且在平台上用砖石建造了一层仿窑洞的建筑,所以叫窑上楼。最长的窑洞,这个窑洞的功能不是用来住宿了,从洞口进去,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窑洞尽头的一个小房间,房间靠山体的墙壁上,开凿着一个窗户,从窗口正好可以看见村头的入口处,所以这个窑洞的功能就不言而喻了,它是用来监视进入村子的人的,起的是防御功能。
我在村子里乱逛的时候,不止一次的在路边的砖墙上,看到很多大大小小的洞眼,这是后沟人颇为自豪的排水系统。这套系统从村子的最高处开始、暗道穿村过院,勾连各家各户,水道深埋在地下,每户都有分出水口,所以,即便是黄土窑洞,后沟却可以遇山洪不塌方,逢小雨不泥泞。这也是后沟古村可以长久保存的原因之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