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自然地理环境对苗族服饰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苗族服饰的影响

来源:华佗养生网
第33卷第4期 纺织学报 Vo1.33.No.4 Apr.,2012 2012年4月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文章编号:0253—9721(2012)O4—0l10—05 自然地理环境对苗族服饰的影响 刘一萍 ,王 成 ,吴大洋 (1.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3.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摘要400715)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服饰的多样性。以湘西、黔东、黔中南、川黔滇、海南苗族服饰特征的对比分析为基 础,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生物环境等自然地理因素对不同类型苗族服饰的影响过程和机制。研究结果 表明,苗族服饰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其形制、用料、饰物、色彩和图案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影响。不断发展变化的特色苗族服饰所拥有的价值已经不仅是单纯的遮体保暖功能,更应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遗 产而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保护。 关键词地形;气候;生物环境;苗族;服饰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TS 941.742.8 Influence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Miao costumes LIU Yiping ,WANG Cheng ,WU Dayang。 (1.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 15,China; 2.College of Food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 1 5,China; 3.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Differ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lead to diverse costumes.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ive types characters of Miao costumes,combining the topography,climate,bi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natural geographical factors of different regions,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influence process and function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types of Miao costumes.Research showed that in the generation,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rocesses,Miao costumes we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mpacted by natural geography in shapes,materials,dress adornments,color and patterns.The value of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iao costumes,is not purely a function of covering their bodies to keep warm,and more importantly,they should be given enough attention and protection as a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heritage. Key words topography;climate;biological environment;Miao;costume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现 带绣,或织绣结合,从而使苗族服饰显示出鲜明的 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重庆、云南、广西、湖北、海 艺术特色。本文以苗族服饰为研究对象,分析地 南等地。在黔、湘、鄂、渝、滇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 聚居区分布,祖先可追溯至原始时代蚩尤部落¨ 。 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服饰中织、绣、挑、染等 传统工艺技法,在运用一种主要工艺技法的同时, 理环境对其服饰特点的影响。地理环境因素对服 饰的形制、用料、饰物、图案和色彩均有影响 , 认识其影响,能加深对苗族服饰文化的理解,有利 于对苗族服饰的保护,同时也有利于将其运用于 现代设计中。 穿插使用其他的修饰点缀技巧,或挑中带绣、染中 收稿日期:2011—06—18 修回日期:2011—12—26 基金项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XDJK2009C04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12YJC760053) 作者简介:刘一萍(1980一),女,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纤维加X-.。吴大洋,通信作者,E-mail:wdy1484@SWO.edu.en。 第4期 刘一萍等:自然地理环境对苗族服饰的影响 省际间、市际间、甚至不同苗寨之间都有较大差异。 1地区服饰特征分析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 共同影响导致各地苗族服饰外观与结构的差异较大, 种类繁复的苗族服饰,结合其主要特点可概括划分为 湘西、黔东、川黔滇、黔中南以及海南5个大类和若干 款式。表1示出这5大类型苗族服饰的具体分布地 点以及当地男子、女子民族服饰的典型特征 。 表1 苗族服饰特征及分布 Tab.1 Miao costumes characters and space distribution 象出艺术化的民族特色图饰。。 。 2 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2.1 地形条件对服饰的影响 湘西和渝东南地区位于四JI『盆地东南部,属大 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地质构造 属新华夏构造体系。主要由北东走向的褶皱带、挤 压带和压扭性断裂带构成,山脉走向多与构造线一 致,呈北东一西南走向。该地区以中低山为主,其余 为丘陵、河谷平坝与山间盆地。区域内山峦连绵起 伏,溪流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因地形起伏较 黔滇地区位于云贵高原腹地:贵州高原山地居 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形较为崎岖,人 们多生活在山间平坝地带;云南地处云贵高原较为 平坦的位置。与丘陵地区相比,该地区的苗族服饰 在款式细节上有一些变化。由于海拔升高,该地区 平均气温有所下降,除了对襟短衣外,男子上衣还多 了大襟长衫,保暖性较短衣有所增加,长衫左右开衩 又有利于在山地地区活动。女子服饰同样以百褶裙 为主,但裙子长短因所处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高原 地区多中长裙,海拔相对较低处多中短裙。如在凯 里、麻江、丹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等县交界的雷 公山周围的高坡地带,盛行短裙,这部分苗族自称 “敢淖”,俗称“短裙苗”。短者仅20 cm左右,一般都 在膝盖以上。平时穿四五条裙子,节日穿七不 等(见图1)。而在贵州的镇宁、安顺、紫云等县的部 分地区,则流行多褶蜡染长裙(见图2)。该地区山 大,为了便于活动,苗族男子穿着裤装,女子多穿着 百褶裙,不但利于山间谷地的行走活动,还有利于田 间劳作,同时也更加的透气,在湿热的环境中更为舒 适。自然地形的多样性特征,给向往美好生活的苗 族人在服饰图案的选择上提供了素材和灵感,蜿蜒 河流,山川I平原,使其在形象的基础上能够意象和抽 ・1l2・ 纺织学报 第33卷 脉众多,山水相间,为服饰刺绣图案提供了丰富的题 材。生活在山林中的苗人在刺绣时多以山中花鸟为 主,生活在水域附近的苗人则更多绣鱼虾 ,地形 在影响服饰款式的同时,也影响着图案。 图1 黔东型雷公山式大塘盛装衣裙 Fig.1 Da—tang rich dress of Lei—gong mountain in east Guizhou 图2 黔中南型宁安式多褶蜡染长裙 Fig.2 Pleats skirt of Ning an in south central Guizhou 海南岛地区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 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山地、丘陵、台 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因总体 海拔较低,处于热带地区,妇女常年均穿深蓝色圆领 右偏襟及膝单衣,下为蜡染短裙,裙为上衣所掩,长 与衣齐。这样的款式利于抵御炎热的天气和劳作活 动,也便于在多水域的地方活动。 2.2气候因子对服饰的影响 渝东南和湘西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年雨量充沛且相对集中, 光照时间偏少且云雾较多,多夜间下雨。由于夏季 天气炎热且多伏旱,因此男子上装多着短衣,以避免 酷暑高温;夏季湿热的东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高 温、湿热的气候特征,极有利于该地区的林木生长, 为防止在林中穿行时被尖锐的枝条刺伤和蚊虫叮 咬,很多地区的苗族男子以“打绑腿”的裤装形式适 应区域气候特征。 黔滇地区因地处云贵高原,受大气环流及地形 等因素共同影响,气候呈多样性,有“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其中云南地区的气候则兼具 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平均温度由 北向南逐渐递增,在5~24℃左右,这使得南北气温 相差约19℃。黔滇地区因温差变化大,地区丰富的 小气候造就了该地区苗族服饰种类繁多,围裙、坎肩 的使用使其服装款式更加多变。在地处高寒山区的 滇东北地区,由于苗人长期兼营畜牧业生产活动,衣 料选择多为毛麻材质,更为厚实保暖 ,用毛、麻交 织而成的大花披肩,既是织、补、绣结合的精美装饰 品,又是御寒的实用品(见图3),其编织方法全为手 工操作,以白麻线为经,红黑两色自纺毛线为纬,织 成工整美观的传统图案,再辅以镶补、刺绣等工艺, 给人以庄重传统的美感。 图3大花披肩 Fig.3 Floral shawl 部分苗族地区因日照充足,太阳辐射严重,因此 有包头帕的习惯。头帕种类丰富,材料多样,其功能 在夏季表现为防晒,在冬季表现为保暖 。图4为 流行于贵州镇宁、安顺、紫云等县的部分地区的挑 花、绣花头巾。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炎 热,素来有“天然大温室”之称,该地区长夏无冬,年 平均气温22~26℃,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 岛入春早,升温快,气温日差较大,全年无霜冻,冬季 第4期 刘一萍等:自然地理环境对苗族服饰的影响 ・1 13・ 图4挑花、绣花头巾 温暖。海南省雨量充沛,但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 季。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每年11月至翌年 4月为少雨季,少雨季常发生干旱。充足的阳光使 得苗族男女服饰多长袖,以遮蔽烈日,保护手臂不受 阳光的灼伤。为保护面部免受阳光伤害,女子头上 包挑花头帕,或戴有花饰的尖角头帕,或覆盖顶部留 有圆洞的巾帽。巾帽的后面还多出一块搭片,可以 保护脖子部分不被阳光灼伤(见图5)。男子则包青 布头巾,以达到遮蔽阳光的作用。虽然海南年平均 气温较高,但在较冷的一、二月份,温度只有16~ 21℃。由于岛屿四周临海,日夜温差较大,天冷时, 当地苗族人裹绑腿,以维持腿部体温(见图6)。 图5女帽 Fig.5 Millinery 2.3 生物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苗族生活地区多为资源富饶,动植物种类多样, 矿产资源丰富的区域。苗族人因常居住在偏远地 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较少,因此,他们更多地从自 然中寻求需要的事物。苗族蜡染所使用的蜡和染料 图6 护腿 Fig.6 Puttee 都是取材于身边的动植物。传统的防染材料有枫蜡 和蜂蜡。枫蜡是用枫树的树汁和牛油一起熬制成的 防染剂,但是因为枫液不易保存,只有冬季的枫液才 质量优良,受生物环境条件的制约,枫香染难以广泛 使用,目前只有贵州从江县岜沙和惠水县摆金、鸭绒 一带的苗族还在使用。受自然环境中能够取得的植 物染料的,苗族的染色多局限于蓝、黑、咖啡色。 在部分山区,仅靠耕种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 要,必须辅以狩猎,穿着蓝、黑、咖啡色的服装在山林 之中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有利于狩猎者的自由活动, 适合他们生活习惯和日常劳动 。多种植物染料 中,蓝靛是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蓝靛从蓝草中提 炼加工而成,蓝草喜生长于林边较潮湿的地方,西南 山区的潮湿环境为其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用蓝 靛染色的服饰色泽鲜艳、水洗色牢度和日晒色牢度 优异,同时还具有药用价值,对于刺挂草割引起的皮 肤伤痛和虫咬烂疮等皮肤疾病都有消炎止痒的 功效。 苗族人擅长蜡染和刺绣,不但工艺方法多样,且 图案纹样也相当丰富。在自然界中,苗人发现了树 蜡和蜂蜡的防染效果,用它们来制作蜡染。丰富的 动植物资源给他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创作素材,花 鸟鱼虫,都源于周围的生活环境,不仅在服装上面广 泛应用,同时也体现到银饰的造型上。苗族人喜欢 将图案简化为几何纹样、动植物纹样和人纹样,和谐 统一地装饰在服装的各个部位,例如绣花多用于装 饰衣服的襟沿、袖口、裤脚、围裙以及背裙、帐檐、门 帘等。这些丰富多彩、优美动人的图案,既准确地表 现了物象的特征,又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概括能力, 生动地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渝湘黔川的部分地区适应棉花的生长,为苗族 传统的“斗纹布”的制作提供了原料。斗纹布是一 ・l l4・ 纺织学报 第33卷 种布面组织呈细小菱形、层层套叠纹路的家织布,丹 寨和三都的苗族最喜采用。而位于亚热带的黔西、 滇东南地区,适宜的地理环境利于麻类植物生长,盛 产麻,麻布常作为传统衣料。在寒冷的滇东北,畜牧 业较发达,衣料多为毛麻类¨ ,这使得苗族服饰在 面料厚薄、种类上出现了地域差异。 苗族以蓝天的颜色作为本民族情结特征的服饰 色彩基调,在胸部大面积安排如天空般素净的蓝色 图案;从山间植物中找到能够吻合蓝天色彩的靛青; 以四季花草,各类禽兽作为服饰图案,将山野间摹写 而来的花卉禽兽恰当地安排衣袖、衣边与裤腿之间。 3 结 语 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 rL rl rL 其中,苗族丰富的服饰文化,是苗族文化中的璀璨部 3 4 5 1 ]J]J分。由于苗族散布在湖南、贵州、重庆、云南、广西、 湖北、海南等地,生活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社会进步 程度差异大,历史服饰留存丰富,其民族服饰与自然 地理环境关系紧密,服饰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 是苗族先民对自然环境适应的必然产物。自然环境 是苗族服饰风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对苗族服饰 形制、用料、饰物、色彩和图案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 响。不断发展变化的苗族服饰,所拥有的价值已经 不仅是单纯的遮体保暖功能,它凝聚了苗族的审美 意识和装饰艺术,同时演绎了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更应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遗产而得到足够的重视与 保护。在新时期,新材料与新技术不断应用于服饰, 很多传统的手工艺正在失传。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 文化宝藏,不应该被丢弃。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带 来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了解、尊重与保护具有民 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苗族服饰,具有更重要的现实 意义。 参考文献: [1] 明淑.苗族[J].西部大开发,2001(7):6O一61. MING Shu.Miao[J].West China Development, 2001(7):60—61. [2] 张述林,罗世伟.试论服装地理的主要研究领 域[J].人文地理,1995,10(3):25—32. ZHANG Shulin,LUO Shiwei.On the researcher fields of dress geography[J].Human Geography,1995, 10(3):25—32. 王衍用,曹诗图.我国服饰分布地理背景与在旅游 业中的利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10(1): 42—45. WANG Yanyong,CAO Shitu.Background and use in the tourism of China S appare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J].G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asearch, 1994,10(1):42—45. 亓延,范雪荣,崔荣荣.齐鲁地理环境对其民间服饰 文化形成的影响[J].纺织学报,2011,32(4): 106—111. QI Yan,FAN Xuerong,CUI Rongrong.Influences of Qilu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formation of its folk costume culture[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 1 1, 32(4):106—111. 庄立峰.不同地区苗族服饰的形制与特征[J].辽宁 丝绸,2008(3):25—28. ZHUANG Li ̄ng.Structures and characters of Miao costumes in different regions[J].Liaoning Tussah Silk, rL 2008(3):25—28.rL  rL rL6 7 8 9 ]●J 罗义群.苗族服饰的形成与流变[J].贵州社会科 1j]j]j学,1992(11):27—31. LUO Yiqun.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Miao costumes[J].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u,1992(1 1): 27—31. 王声跃,严舒红.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 探析[J].人文地理,2003,18(3):77—81. WANG Shengyue,YAN Shuhong.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dress landscape in Yunnan province[J].Human Geography,2003, 18(3):77—81. 郭锐.民族服饰的演变:谈苗族服饰缘起与演变[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9):7—8. GUO Rui.Evolu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costumes: origin and change of Miao costumes[J].Journal of Wuhan Textile Institute,2005,18(9):7—8. 李汉林.论黔东方言区苗族服饰文化与其生境关系 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2):15—18. LI Hanlin.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of Miao costumes and its environment at dialect area in east Guizhou[J].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1(2):15—18. 成皓.三大方言区苗族服饰特点及其成因分析[J]. 当代经理人,2006(6):94—95. CHENG Hao.Characters and origin of Miao costumes at three dialect areas[J]. Contemporary Manager, 2006(6):94—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