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思考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究卢金平卢启(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抚州344000)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社会中机 械制造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社会对于机电专业人 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前景一片大好,不过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社 会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提高学 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也主要围绕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进行探究。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1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因为我国机械制造业正在不断发展,且发展速度非常
快,所以社会对机电专业的人才需求数量也在不断递增,但 就现阶段来说,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机电专业学生还不足 以满足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要求,这也是因为目前的高
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1.1专业定位不准确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并且因为高职
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更短,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机电 轄设置时,容易将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为机械加电器,但是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得不到系统的机械专业学习。1.2教学内容落后、手段单一虽然实践教学高职院校一直比较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学
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又或是其他因素的,导致理论教学的比例还是远远多于 实践教学的比例,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离,并且教 师在教授理论知识时还是倾向于对书本传统知识的教授,忽
略了机电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1.3机电实践训练设备不完善高职院校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无论是教师
的教学手段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转 变,高职院校也积极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但是因为种种因素 的,导致高职院校还无法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于 学生的实践教学中。2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 培养前,应该先明确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为只有有了 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导向,教师培养学生的机电能力
才有了正确的方向。而教师首先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
意义,并且将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放到最大。就目前来说, 企业对机电专业学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机电专业学生
在企业中的作用还没充分发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
就是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能力结构过于单一,导致培养出的
机电专业学生难以满足当地企业发展的需求。2.2利用校企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校企合作模式和工学结合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践
能力,也能够按照企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合适的机电专业
学生,删机电岗位需求的梳,应蹄企业生产要求和 行业企业标准以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结合起来,确定 学生的课程学习领域。除此之外,还应该帮助学生提高实
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让学生能够充分满足企业发展的 需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让学生掌握 知识并不是目的,让学生应用知识才是才是最终目的,高职
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以职业为导向,教师培养学
生也应该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2.3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培养机电专业人才要基于机电专业具体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实践才能够保障学生的实 践能力得到增强,而想要培养机电专业人才,也应该完善教
学质量,所以高职院校可以推出相应的教学评价制度,提高
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职院校
必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制定相关的教学质量 监督体系,因为只有制定了相关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才能
够保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4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机电专业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是最重要的亠郁节,
因为实践教学将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一体化技能,所以高 职院校也应该在其中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建设一体化的
校内外实训基地。而校企合作无疑为f非常好的模式,高
职院校可以吸引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加入到学校建设中。
3 结语综上所述,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围绕经济市场的发
展以及企业发展的需求,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也应该以机 电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利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不断引进更加先进的教学设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综合职业素养。参考文献:[1 ]张利国,杨川.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电类专业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 学研究,2016(05):205-206.[2]郭春梅.高职类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
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教改为 例 ⑴.经济师,2016(02):202-203.(收稿日期:2019-09-22)《湖北农机化》2019年第24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