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调研报告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调研报告

来源:华佗养生网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调研报告

党的报告指出, 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为有效探索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我们组成专题调研组, 按照好、 中、 差三个等次, 精心选择 6 处镇(街) 的 24 个村(社区) , 采取座谈交流、 实地查看、 调查问卷的方式, 在深入了 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 客观剖析了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 发展现状

根据座谈交流和调查问卷汇总的情况来看, 调研的 x 个行政村(社区) 共有农户 x 户 、 x 人, 党员 x 名, 耕地面积 x亩。 xxxx 年, x 个行政村(社区) 集体总收入 x 万元, 其中3 万元以下有 x 个, 3 万元至 5 万元的有 x 个, 5 万元至 10万元的有 x 个, 10 万元以上的有 x 个。 收入最高的是马兰屯镇林桥社区, 实现集体经济收入 x 万元; 最低的是泥沟镇胡洼村, 实现集体经济收入 x 万元。

此外, 从村级集体经济收支情况来看, 收支盈余的村有8 个, 占比 33. 3%; 收支基本平衡的村有 2 个, 占比 8. 3%;入不敷出的村有 14 个, 占比 58. 4%。

总的来看, 近年来, 大多数行政村(社区) 坚持“造血”与“输血” 功能并重, 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进行了 许多有益探索, 摸索形成了 领办合作组织、 做活土地文章、 盘活集体资产、 发展第三产业、 开发集体资源等五条路径, 较好解决村级集体“无钱办事” 难题。

(一) 领办合作组织增收型。 部分村级组织以土地使用权、 资产、 提供技术服务等资源参股入股, 牵头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 增加村集体收入。 如泥沟镇柿树园村在提供技术服务的基础上, 以村集体 x 亩土地入股, 注册成立台儿庄区柿树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发展土豆、 辣椒等农产品种植 x 多亩, 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 x 万多元。 邳庄镇燕子井村委会牵头成立台儿庄区鸿发瓜菜种植合作社, 通过技术、 场地、 资金入股等方式, 按比例从合作社收益中提成,村集体每年增收 x 万多元。

(二) 做活土地文章增收型。 部分村级组织通过返租村民土地、 引进合作社, 带动村集体实现增收。 如涧头集镇张楼村积极发挥帮扶单位和第一作用, 按照每亩土地 1000元, 流转村民土地 6 亩, 建成冬暖式高标准大棚 2 个, 转租给 2 户村民, 村集体年可增收 2 万元。 泥沟镇姚庄村利用集体土地, 引进润姚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采取“扶贫项目 资金+配套资金” 方式, 建设肉鸡养殖大棚 2 个, 以租金分红形式带动 14 户贫困户脱贫后, 扶贫款所占固定资产归村集体, 同时村集体每年分红 2 万元。

(三) 盘活集体资产增收型。 部分村级党组织通过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老校舍、 生产加工场地等各类集体存量资产, 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如马兰屯镇前于里村在满足自身办公需要的前提下, 将村委会二楼 3 间办公用房, 租赁给海霸集团, 村集体年增收 8000元。 运河街道北关社区利用老市场 45 亩土地使用权, 与枣庄华贸置业有限公司置换新农联商业中心 1. 24 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 1 处, 仅一层农贸市场可带动村集体增收 10 万多元。 涧头集镇新河涯村利用集体闲置河沿土地 10 多亩, 栽植树木 320 多棵, 变现后带动村集体增收 18. 5 万元。 同时,按照 50 元/个的价格, 变卖树坑 500 多个, 收入 2. 5 万元。马兰屯镇林桥社区利用以前废弃老市场, 建成水果批发市场,设置摊位 52 个, 村集体年收入 17 万多元。 同时, 利用集体土地 10 多亩, 自建金桥宾馆、 正桥服装厂, 每年收取租金19 万元。

(四) 发展第三产业增收型。 部分村级党组织按照村民得实惠、 村级有收入的原则, 积极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 为企业和农户 提供原料供应、 市场信息、 技术指导、 物业管理、 场地服务等有偿服务, 从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如邳庄镇燕子井村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建成占地 6 亩的蔬菜批发市场, 通过提供场地、信息和按 0. 02元/斤收取客商服务费等方式, 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 2. 42 万元。 涧头集镇薛庄村采取村民带车入股和村集体提供管理、按比例提成的方式, 整合辖区运输车辆 40 多辆, 成立运输协会, 每年为村级集体创收 8 万元。

(五) 开发集体资源增收型。 部分村级党组织通过土地流转、 清理历史遗留问题, 开发集体土地、 林地、 “四荒”土地等, 带动村集体实现增收。 张山子镇后村利用村部西侧闲置土地, 建成 46. 8 千瓦光伏发电项目 , 前期收入全部用于扶持贫困户脱贫, 待贫困户 脱贫后收入归村集体, 可带动村集体增收 6 万多元。 运河街道陈庄村通过治理沿运港口 码头, 清理出河滩土地 42 亩, 按每亩 800 元价格流转给台儿庄古城, 村集体年增收 3. 3 万元。 邳庄镇小李庄村依托规模化经营土地, 整合河滩地和沟、 路、 渠共计 50 亩, 按照每亩 800 元、 1000 元两个等次流转给米之乡 水稻种植合作社,村集体年增收 3. 8 万元。张山子镇毛官庄村集体土地 240 亩,全部流转给种植大户种植小麦、 玉米, 年收入 14 万元。 泥沟镇沟圈村通过对村内道路及河道两侧进行绿化承包, 5 年后按照比例提成, 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 2 万多元。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 受主客观因素共同制约, 大部分村(社区) 集体经济仍较为薄弱, 导致党组织服务群众没基础, 说话办事没底气, 影响了 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头雁作用不强, 发展意识淡薄。 从座谈交流的情况来看, 部分村干部观念落后、 思想保守, 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足、 信心不够。 一是缺乏常识性认识。 座谈中发现, 涧头集镇 1 个村的若干村干部不知道村级集体经济是什么、 包括什么, 个别村级带头人甚至对本村有关情况一问三不知。 二是“等、 靠、 要” 思想严重。 部分村(社区) 干部年龄偏大、 思想陈旧, 寄希望于“天上掉馅饼” , 张口 要资金、 伸手要条件、 坐等机遇来临, 缺乏经营村庄能力,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无方法、 无门路, 造成村级建设与发展迟缓。

三是“老好人” 思想严重。 有的村干部认为同村人都是老邻世居, 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对村民私自占有集体闲置资源等现象,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致使一些村(社区) 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成为农村基层矛盾纠纷的焦点之一。 四是“小农” 意识严重。 有的村干部缺乏长远眼光, 在发展集体经济上空有好想法、 不敢付诸实施, 裹足不前、 畏首畏脚, 不敢担当, 存在“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的思想。

(二) 基础较为薄弱, 持续增收有难度。 从调研的 24个村(社区) 来看, 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集体只有 5 个, 其余19 个村集体自身均无经营收入, 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 壮大集体经济的空间很小。 一是发展不平衡。 总的来看, 临近城区或交通便利、 自然资源丰富的村, 集体经济发展较好; 交通不便、 资源匮乏的村, 集体经济相对滞后。 从收入来看,年收入最低的村仅有 3000 元, 年收入最高的村达到 120 余万元, “” 差距较大。 二是开发利用形式单一。 在集体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有的村干部为降低风险, 简单化处理集体资产, 一次性收取长达 15 年, 甚至 30 年的承包费或出让费, 导致集体资源利用率低、 缺乏可持续收入。 三是缺乏项目 启动资金。 有的村级党组织很想发展经济, 也看准了 项目 ,但是苦于没有先期投入资金, 只能望洋兴叹。 如运河街道黄庄社区计划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 30 亩, 发展“光伏+” 生态农业示范园, 但需要土地整理、道路维修等资金 200 余万元,仅靠村级自筹资金难以解决。 张山子镇新闸子村依托地靠伊家河沿岸优势, 拟发展观光旅游项目 , 因没有启动资金无法实施。 四是原有收入渠道萎缩。 有的村(社区) 主要经济来源, 急需改造升值, 但在改造升值中又面临着项目 报批、 规划等系列问题, 改造难度大。 如马兰屯镇林桥社区水果批发市场, 由于年久失修, 安全隐患较大, 村“两委” 拟异地重建, 但受土地规划制约, 迟迟未能实施。 为落实国家产业, 部分传统产业限时关停, 村集体收入不确定性增加。如涧头集镇薛庄村自建年产建筑材料 60 余万吨采石场, 集体每年增收近 20 万元, 去年关停后, 村级集体收入大幅下降。

(三) 债务压力不小, 村集体超负 荷运行。 调研中部分村支部告诉我们, 由于历史欠债, 加之近几年各类支出不断增加, 村集体往往陷入“拆东墙补西墙” 的恶性循环。

一是历史债务难消除。 有的村由于兴办集体企业、 发展公益事业等历史原因, 负债情况严重, 至今没有消除, 使得村集体迟迟不能轻装上阵。 如运河街道陈庄村由于前几任开办纸箱厂亏损等原因, 目 前仍欠历史债务 100 余万元, 发展资金比较匮乏。 张山子镇李官庄村由于前几任村支部建设、维修道路, 至今负债 20 多万元。 二是承担行政事务过多。主要表现为“三多” , 即评比考核多、 检查会议多、 阶段性突击性任务多, 致使村干部压力大, 集体经济也无力承受。马兰屯镇一村干部感叹: “一年十二个月 , 至少十个月 在迎检” 。 三是新债务不断增加。 近年来, 农村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 虽然各级补助资金较多, 但村集体仍要承担一部分费用, 造成村级集体经济负担过重。 如城乡 环卫一体化、 美丽乡 村建设等, 造成一些村集体的新一轮负债。 如泥沟镇马庄村分两轮实施城乡 环卫一体化建设, 致使村集体新增债务 7 万多元。

三、 对策建议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是和省、 市的明确要求, 是服务群众致富农民的前提条件, 也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重要保障。 新常态下,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仅不能“淡化” , 而且必须“强化” 。 要坚持“造血” 与“输血” 功能并重, 村级“内力” 与社会“外力” 共培育, 实施好村级集体经济三年增收计划, 确保三年内消除收入低于 3 万元集体经济薄弱村(社区) 。

(一) 选优建强村级班子。 俗话说, “兵熊熊一个, 将熊熊一窝” 。 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才能真正带领村民搞建设、 谋发展。 一是要优化村(社区) “两委” 班子。 要以今年村(社区) “两委” 换届为契机, 打破行业、 身份、 地域, 吸引更多的致富带头人、 科技致富能手、 返乡 创业人员、 退伍军人等进入村干部行列。 要大胆选用思想、事业心强、 思路清晰、 懂经营、 善管理的“能人” 担任党组织, 配强村级党组织队伍。 二是要优化村干部教育。要以推进“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 从严从实落实好“三会一课” 、 民主评议党员、 党员“政治生日”等制度, 不断提升农村党员的党性觉悟、 理论修养。 要采取召开村级集体经济座谈会、 观摩会、 外出考察学习 等方式,优化村干部工作理念, 不断提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和素质。 三是要优化村干部工作环境。 要着力为村“两委” 减负,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考核、 现场会。 要积极改善村级办公条件, 完善关心关爱村干部机制。

(二) 培优做强拳头产业。 实践证明, 拳头产业是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创收、 长久增收的重要支撑。 要坚持因村制宜、 因时制宜, 推广巧借扶持、 领办合作组织、 盘活集体资产、 发展第三产业、 挖掘土地潜力等做法, 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拳头产业。 一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经济。 山林、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资源较好或靠近旅游景点的村(社区) ,要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农家乐等产业, 配套发展住宿、土特产品、 停车服务等产业, 增加集体资源性开发收入和服务经营收入。 少数民族村要发挥比较优势, 自主开发民族糕点、 特色餐饮等产业, 实现集体创收。 闲置居民房屋较多的村, 可采取引资或自筹资金等方式, 盘活闲置房屋, 建设乡村酒店、 特色民宿等项目 , 发展乡 村旅游业, 实现村民与村集体“双增收” 。 二是要大力发展“边角经济” 。 村内闲置场地较多或沟、 路、 渠资源丰富的村(社区) , 可借鉴肥城市浊北村的做法, 整合利用房前屋后等边角资源, 发展特色林果业、 绿化苗木培育业, 推动废弃土地变“聚宝盆” 。 三是要大力发展物业经济。

地处城郊边缘村可采取自 主开发、“弱村出土地指标、 强村出资金” “BOT” 等模式, 独建、联建一批标准厂房、 仓储物流设施、 三产经营用房等集体物业项目 , 通过分红、 收取租金等增加村集体收入。 四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济。 现代农业发展好的村, 可采取单独或联合农户 、 参股开发或以土地资源租赁、 入股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等经营形式, 培育主导特色产业, 实现集体增收。 工农业发展滞后的村, 要围绕资源开发, 在特色产业、 经济作物、林下经济和“一村一品” 等方面做文章。

(三)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一是要建立资产增值保值制度。 要借鉴外地好做法, 探索出台具体的集体资产管理办法,明确每年按照一定比例, 对集体收入、 集体资产强制进行提留, 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二是要完善监管制度。 要结合村级审计建立村级工作督查制度试点, 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 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加强审计监督, 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三是要完善考核考评机制。要精简考核指标, 提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效在“三诺一星”任期目 标管理的比重, 倒逼村级党组织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四) 深化拓展扶持力度。 一是要加大保障力度。 要用好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 引导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要按照中组部、 财政部《关于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 和组织部《关于加强村级组织运转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 最新规定, 加大村级组织运转保障力度, 确保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平均每村每年不低于 9 万元。 二是要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力度。 要结合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 对符合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 增加授信额度、 降低贷款利率、 延长贷款期限等, 给予优惠和扶持。 要整合支农惠农资金, 集中力量扶持计划可行、 经营风险小、 管理科学的村集体经营项目 。 三是要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要调整建立区、 镇(街)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落实好责任追究制度。 要结合实际, 制定出台村级集体经济三年增收计划实施方案。 四是要加大帮扶力度。 要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 依托第一、 结对帮扶、包村干部等队伍, 帮助村集体理清发展思路、 编制发展规划、争取项目 资金。 同时, 坚持村企自愿结对, 积极开展项目 合作、 资产出租、 技术支持等, 实现双赢。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