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学期学校教师培训计划, 学校安排了一次集体学习——观看百家讲坛《彭林说礼》, 旨在培养和提高我们为人师者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仪” 的认识, 进而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 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利用培训时间和本周日下午休息时间, 用心看完七段视频, 细细深思, 感慨万千, 获益匪浅。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形成了 高尚的道德准则、 完整的礼仪规范, 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其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谈, 无论过去和现在, 都给人以启迪。
一、 收获
彭教授温文尔雅, 学识渊博, 以其独有的对中华“礼仪” 的深入研究, 针对目前社会现象及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 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 说古论今, 深入浅出地从什么叫礼、 学会称呼、 以情动容、穿出“精彩”、 我的位置在哪里、 恭敬的学问、 做客的讲究七个方面带领我们重温了中国传统礼仪的精华。
1、《礼记》 说: “夫礼者, 自卑而尊人”。 讲求我们要做真君子,要真正从内心懂得自我谦卑和恭敬他人。 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 或是仅仅内心尊敬, 而毫无表情, 都是不够的。 应该表里一致,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摩擦, 进而互敬互爱, 友好相处。
2、 有“礼” 的君子必然是“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 仪态,是其修养、 文明程度的表现。 举止庄重, 进退有礼, 执事谨敬, 文质彬彬, 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 还有助于进德修业。 因此我对彭教授讲的“足容重——在重要场合走路不能轻浮, 要步履稳重、 缓慢,不要在人群中乱窜; 手容恭——行礼时手的摆放的位置要恭敬; 目容端——与人交谈眼睛要注视对方, 那是对对方的尊重; 口容止——在礼仪场合不要吃东西......” 等问题感同身受, 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在自我检查和反省, 以期使自己有过则改之, 无过则加勉。
3、 学会穿衣, 塑造自我。 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 鞋袜不正, 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 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 当然, 衣着打扮, 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 年龄、 生理特征、 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 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 浓妆艳抹, 矫揉造作, 对我们老师来说只会适得其反。
4、 行为规范, 合乎礼仪。 孔子说: “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这是因为, 只有庄重才有威严, 否则, 即使学习了, 也不能巩固。 具体说来, 要求做到“站如松, 坐如钟, 行如风, 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 行动利索, 侧身而睡。 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 不可亵,应该庄重、 谨慎而又从容, 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做学生行为举止的榜样。
二、 反思
荀子在《修身》 篇中曾说“礼者, 所以正身也; 师者, 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 无师, 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 意思是“礼, 是用来端正身心的; 老师, 是用来端正礼法的。 没有礼, 用什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没有老师, 我怎么知道礼是这样的? ” 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既然老师是用来教给别人什么是礼? 是来端正礼法的, 那么, 毋庸置疑, 老师自身首先要做到知礼、 懂礼、 守礼, 以身作则, 否则不配为人师。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时期, 他们大部分都在有意无意的模仿和学习老师身上这样那样的表现, 我们日常规范的行为举止、 大方得体的衣着, 亲切和蔼的谈吐, 一张洋溢着微笑的面孔, 对学生都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和鼓舞。 所以, 礼仪不仅是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 礼仪使教师职业道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或教育要素。
针对当今社会物欲横流, 礼仪缺失的现状, 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 面对学生在接受礼仪教育方面“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的现状, 我们应围绕如何做到言谈举止文明礼貌、 仪表整洁、 着装得体、 会待人接物、 遵守社会公德等问题, 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及方方面面。 坦率地说, 这是一种“补课”, 当然, 教师首先自己“补课”, 认真观看、 学习彭林教授的说礼仪, 并以身作则, 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 教育学生, 使他们健康、 快乐地成长。 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更多一些收获, 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 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