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民主时期的历史导读
(1921——1949年)
宣传党校朱兆中教授
如何学习党在民主时期的历史,主要应该学点什么?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把这一时期的党的历史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七”,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条主线
1921到1949年,这28年就是中国党从小到大,由弱转强,领导人民并且取得最终胜利的历程。这里有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党自身的建设发展,其二是党领导的事业的发展。这两方面相互影响,密切联系。
党的五大之前,党尽管倡导、组织和发动了大,但是自己没有、没有地盘,力量弱小。从创立井冈山根据地开始,党开始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力量逐渐增大。抗日战争是党的力量发展和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抗日时期党的力量的积聚和发展,为中国民主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次起伏
这一时期党的发展和党领导的经历了二次起伏。第一次是从大的失败到土地战争的兴起;第二次是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大失败使党的力量和事业落入了低谷。以为代表的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农民的力量,在农村开辟根据,使走出了低谷。
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撤离根据地,开始长征。此时,随着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党提出并且努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党的力量在抗日战争中逐渐发展壮大。
三大法宝
党领导的中国在这一时期能够战胜敌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主要依靠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由于反帝反封建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要求,由于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党必须团结社会各阶层、各方面进步的力量进行民主。事实证明,凡是党很好地实行了统一战线的方针,就胜利发展;反之,统一战线遭到削弱、破坏,就遭受挫折。
武装斗争是中国的特点和优点。党在武装斗争中形成了以人民战争为核心的战略战术,运动战、游击战、攻坚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等。武装斗争是中国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武装斗争的历史。党是中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党的自身建设与的进程相一致。大的失败与党处在幼年时期有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与党内“左倾”错误有关。土地战争兴起是以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提出了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党的建设的原则;抗日战争时期力量的大发展是以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
所以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党在中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四种精神
在28年斗争中,孕育、产生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深刻体现了党的性质作风,反映了党人的高尚情操,激励和鼓舞党人克服困难、战胜敌人,为中国的胜利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内涵: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八七会议后,作为特派员到湖南改组并领导湘赣边界秋收。于1927年9月9日发动。在进攻长沙受挫后,以为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改变原定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随后进行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内部实行民主管理。10月7日,率部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
井冈山根据地代表着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处于低潮的时候,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以及在武装斗争、土地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各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并且在者的心中燃起新的希望。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坚定的政治理想、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中旬,机关和红军8.6万多人撤离根据地,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红军长征共计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1936年10月间,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平等协商的民主精神。
1937年1月13日领导机关迁驻延安。此后,延安成为指引中国方向、照耀中华民族前程的红星。一直到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
党在延安的13年,是党自身建设的关键时期,党开创了整风运动的新形式,党员人数达到了120万,确立了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功实施了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把党建设成了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指出:“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财富,要世世代代继承下去,发扬下去。”
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涵:牢记使命,不忘本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积极进取、不断。
1948年5月,、中国人民总部移驻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西柏坡是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在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促进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确定了胜利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蓝图;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的任务和主要途径;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全会特别提醒全党,在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形成了一种历史转折时期的精神。
五个阶段
党在民主时期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党的创立时期(1921.7——1923.6)
学习要点:西方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然性;中国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大时期(1923.6——1927.7)
学习要点:在中国党的影响、推动、组织下国共合作的形成,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大高潮的到来;大失败的教训。
土地战争时期(1927.7——1937.7)
学习要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道路的探索和形成;土地的意义;思想的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学习要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意义;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作用;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发展壮大的原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意义。
全国战争时期(1945.8——1949.9)
学习要点:抗战胜利后围绕建国问题的斗争;人民战争胜利的原因;正确理解人民民主专政。
六个要点
这一时期党的建设要掌握六个要点内容:
1、遵义会议实现的转折
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5、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6、新民主主义理论
七次大会:
党的一大(1921):宣告党的成立,确定最终目标
党的二大(1922):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
党的三大(1923):决定国共合作,党员个人加入
党的四大(1925):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工农运动的领导
党的五大(1927):应对蒋介石对党人的
党的六大(1928):为促进高潮的到来做好积极准备
党的七大(1945):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