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遵循着一条古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古代先贤关于修身做人的论述颇多且精辟,如《大学》中所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意味着,为了使天下正大光明,圣贤们往往会先治理好自己的属国;而治理好属国的关键,则是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族;管理好家族的要点,则是提升自己的品行;而提升品行的关键,则是使自己的思想品格端正。换句话说,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健康稳定,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每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
我们的先贤不仅明确修身立德的重要性,而且深知学习对于修身立德的重大意义。《礼记·学记》中提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可能懂得该懂得的道理。北宋名士欧阳修在《诲学说》中也劝诫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他认为,玉和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需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不同的是,玉虽然嫌毁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远不会更改;而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磨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修身主要包括修德和修智,德才兼备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是修身的首要任务。无论做什么,首先也要修养好自己,学会做人。学校是育人的圣地,修身自然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智慧有多高,才艺有多超群,都要以修身立德作为最基础的条芹大备件,就是人们常说的“先做人,后做事”。事实上,一个人要学的东西很多:学求知、学健体、学审美、学劳动、学合作、学创造,样样都重要,缺一不可;但最为重要的是学做人。因为做人是根本,只有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才能真正学好其他的东西。
做人的道理虽然很多,但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确的。《廉洁修身教育》按照“知”、“情”、“意”、“行”相互融合,前后一致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灌注在古今中外大量的经典故事之中,不仅适合广大中小学生学习,而且值得广大干部群众阅读。这套书突出强调了“廉洁是立身之本,修身乃做人之道”,包括:诚实守信、仁爱孝顺、公道正直、廉洁自律、勤劳节俭、好学上进、爱岗敬业、自尊自爱、大气宽容、文明礼貌、谦虚谨慎、知错必改等12种品德。这12种品德就是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必备条件,也是每个公民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道理。同时,这套系列教材(丛书)对国家意识、民众意识、集体观念、荣辱观念、是非观念等重大命题也作出了必要的阐述,认真研讨,定有裨益。
“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独得”(朱熹《朱子语录》)。这句话的意思是,道理、规律是人们所共同遵循的,而品德、操行却必须通过自身的学习修养才能获得的。《廉洁修身教育》正好为青少年学生修身立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学习载体,非常有利于教育引导青少年立好志、开好头、起好步,为今后的漫长人生道路打下一个良好的品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