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12时04分
我们迎来立冬节气
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冬时节,万物收藏,寒气渐盛
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此时正是顺应自然、固本培元的关键时期
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内二科
结合传统中医特色疗法
总结立冬时节养生之道
为您开启一扇冬日养生之门
助您温暖过冬,蓄势待春
立冬:古俗迎冬,养生重藏
在古代,立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行“迎冬之礼”,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间则有“立冬补冬”的习俗,通过进食滋补的食物来抵御严寒,补充元气。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为冬季养生指明了总纲领:“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简单来说,冬季的核心就是一个字——“藏”。
立冬养藏核心:四方面养护方案
一、精神调养
冬季应保持精神安静、情绪平和,避免大惊大怒、过度兴奋,以免扰动体内闭藏的阳气。可以多进行一些静态的活动,如阅读、听音乐、冥想、晒太阳等,让心神如同蛰伏一样,安宁内守。
二、起居调养(早卧晚起)
1.保证睡眠: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变化,适当早睡,等到太阳出来后再起床。这有助于保护人体的阳气,避免被清晨的寒气所伤。
2.防寒保暖:“去寒就温”是基本原则。尤其要注意头部、颈部、背部、腹部和足部的保暖。但也不宜过度取暖,导致大汗淋漓,以免“无泄皮肤,使气亟夺”(阳气随汗液外泄)。
三、饮食调养(滋阴补阳,补肾为先)
中医认为,冬季对应人体的肾脏,而肾主藏精,是人体能量的根本。因此,立冬饮食应以补肾、滋阴、补阳为原则。
温补食物:适当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来滋养阳气,如羊肉、牛肉、鸡肉、鸽子肉等。著名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是立冬后不错的温补药膳。
黑色入肾:多吃黑色食物可以补肾益精,如黑米、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紫菜、香菇等。
根茎果实:如核桃、栗子、花生、山药、红薯等,这些食物富含能量,有助于封藏肾精。
补充水分:冬季干燥,虽然不出汗,但人体仍需要大量水分。应多喝温水,并可适量食用梨、银耳、百合等滋阴润燥的食物。
四、中医特色疗法养生
1.艾灸——温经散寒,扶阳固本
功效:艾灸是冬季养生颇受信赖的选择。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效应,刺激特定穴位,可以大补元气,温通经络,驱散体内深伏的寒湿之邪。
常用穴位:关元穴(补元气)、足三里穴(健脾胃)、肾俞穴(补肾气)、神阙穴(肚脐,温中散寒)。
2.药物罐——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功效:在传统拔罐的基础上,加入具有活血化瘀、散寒除湿功效的中药(如艾叶、川芎、当归等),通过负压和药力的双重作用,将深层的风寒湿邪拔出体外。尤其适合冬季加重的老寒腿、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和慢性腰背痛。
3.推拿——行气活血,启闭解郁
功效:通过专业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可以疏通气血,缓解因气血不畅引起的关节僵硬和疼痛。同时,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推拿能激发阳气,缓解冬季的沉闷和抑郁情绪。
常用手法:揉按命门穴,搓揉督脉和背部膀胱经。
4.中药泡洗——引火归元,温煦四肢
功效:“寒从脚起”,足部是经络汇集之处。用艾叶、桂枝、红花、生姜等温热药材煮水泡脚,可以通过皮肤腠理吸收药性,温暖下肢,引上越的虚火下行,改善手脚冰凉和睡眠质量。
5.蜡疗——柔筋散结,持久温热
功效:石蜡具有保温性好、导热性慢的特点。将加热的医用石蜡敷在患处,能产生一定的热效应,适合缓解因寒邪引起的肌肉僵硬、关节冷痛和旧伤复发。
6.针灸——调和阴阳,疏通经络
功效: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可以激发经气,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改善冬季因气血循环减慢导致的各种不适,如失眠、消化不良、畏寒怕冷等。
温馨提示:
•虚寒体质者优先选艾灸、蜡疗;湿重人群宜药物罐配泡洗。
•治疗需遵医嘱,辨证施治,避免盲目进补。
•结合八段锦、慢走等舒缓运动,助阳气潜藏。
华佗养生网
202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