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不打不骂却能毁掉一个女孩……家有女儿,这 6 句话千万别说

不打不骂却能毁掉一个女孩……家有女儿,这 6 句话千万别说

华佗养生网 2025-10-12
导读养好一个孩子不容易,和养男孩相比,养女孩的父母更要注意,有些语言的坑,绝不能踩!很多父母或老人出于传统观念影响,会不自觉地对家里的小姑娘说出一些「老话」,这些话看似是善意提醒或玩笑,实际上却可能在无形中,给女孩带来心理上的,甚至影响她们的自我认同与长远发展。下面,我们就请心理学专家整理了几个常见的场景,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点,来谈谈:哪些话最好不要对女孩说,以及家长可以怎么做得更好。01「你是个女孩,要学会文静点,怎么一点女孩样儿也没有!」活泼、爱动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当你养育一个女孩的时候

养好一个孩子不容易,和养男孩相比,养女孩的父母更要注意,有些语言的坑,绝不能踩!

很多父母或老人出于传统观念影响,会不自觉地对家里的小姑娘说出一些「老话」,这些话看似是善意提醒或玩笑,实际上却可能在无形中,给女孩带来心理上的,甚至影响她们的自我认同与长远发展。

下面,我们就请心理学专家整理了几个常见的场景,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点,来谈谈:

哪些话最好不要对女孩说,以及家长可以怎么做得更好。

01

「你是个女孩,要学会文静点,

怎么一点女孩样儿也没有!」

活泼、爱动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当你养育一个女孩的时候,这个特点,常常会被打压。

有些时候,女孩子仅仅是在和小朋友玩得时候动作大、声音响,情绪外放,就会被提醒「女孩子家家的,要温柔一点」。

当家里的女孩爱疯玩、到处跑,穿短裤,爬山爬下,很可能会被评价说「一点儿也不像个女孩!」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诸如此类的评价很容易会让孩子觉得,只有按照固定的「淑女样」模板去成长,才算得上好女孩。

而长期遭到这样评价的女孩子,内心会生出羞耻感,她们就会将「疯玩 / 大笑 / 爱跑爱跳 = 不文静 = 不好看 = 羞耻」内化,学会隐藏和压抑自己真实的性格,甚至扭捏起来,无法自然表达自己。

这样的评价不仅让孩子会产生羞耻感,否定自己天生的性格特点,还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实际上,性别气质是多样的,女孩既可以温柔安静,也可以活泼奔放。如果总被要求「像个淑女」,会硬生生打磨掉孩子本身的个性。长远来看,甚至会影响女孩子的自信心和人格。

✅ 家长应该怎么做?

● 接纳性格的多样性,如果自己的女儿收到类似的评价,家长要坚定的告诉孩子:「女孩有很多样子,只要不伤害别人,你可以选择做你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 树立榜样,带孩子认识不同行业、不同气质的女性榜样,让她知道「女孩」的人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单一的模板。

● 关注品格,而非仅仅局限于外表。对孩子重点关注 「你很有想法」「你很勇敢」,而不是「你穿得够不够淑女」。

02

「你怎么这么爱臭美啊!

一天到晚就知道打扮自己」

和上面提到的「假小子」相反,非常爱美的女孩,在成长过程中也容易遭受非议和责难。家长怕自己的小姑娘完全不爱美,又怕她们太爱美,心思分散。

比如,有些女孩从小就特别喜欢穿裙子、带闪亮的小卡子,甚至睡觉也要穿公主睡裙。有些家长马上又开始焦虑了:「这么臭美,哪有心思干正经事?!」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但是,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孩子的外在装扮,其实是他们表达自我与探索身份的方式。

对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打扮自己,不是单纯为了「吸引目光」,而是一种很自然的自我意识萌芽。她们通过挑选裙子、选择发卡、搭配颜色,来建立「这是我」「这是我喜欢的样子」的自我认同。

如果家长一味打击,很可能会让孩子在内心产生矛盾:「喜欢漂亮 = 不务正业」「我很爱美 = 我是坏孩子」。

图片来源:影视剧截图

这种价值混乱,会逐渐损伤孩子的自尊感,甚至在青春期阶段引发更严重的自我否定。

其实喜欢打扮的孩子,往往有着很好的审美能力,比如:对颜色的敏锐度远超同龄孩子,一味的打击她们,还会抑制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创造力

允许孩子自由表达「爱美」,长期来看,其实是帮她练习自我选择与自我认同。一个被允许「臭美」的小女孩,长大后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自信、懂得欣赏生活之美的人。

✅ 家长应该怎么做?

● 尊重孩子对美的追求,别急着用「臭美」来否定,可以说:「你很有眼光呢」「你搭配的颜色真好看」。这样既满足孩子的表达欲,又不会给她贴上负面标签。

● 引导孩子理解「场合感」,比如可以告诉她:「在家你可以穿公主裙,但去运动时需要运动服,这样跑跳更舒服。」不去压制,而是帮助她建立对不同场景的理解。

● 拓宽对「美」的定义,让孩子知道,美不仅仅是裙子和发卡,也可以是干净整洁的衣服、自信的笑容,或者认真画画时的专注神情。

● 父母以身作则,如果妈妈经常自然地打扮自己,爸爸给予赞美,就会在女儿面前表达出「打扮让我心情更好」,那孩子会理解:爱美是自我照顾的一部分,而不是不务正业。

03

「女孩子嘛,XX 方面差点

很正常,又不是男孩……」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天然把男孩女孩的能力进行划分和归类,贴上标签。比如:当女孩表现出分不清楚方向时,常常被安慰说「女孩子方向感差很正常」。

等孩子进入学科类的学习时,也常常因为是女孩,而被默认数学 / 地理方位等能力差一点很正常。

这些话的潜台词都是:女孩天然不适合发展空间能力、逻辑思维、力量训练。

真的是这样的吗?

实际上,这是非常古板的刻板印象,各类科学研究从未证明过是性别决定这些能力的差异。这样的标签化评价,会让女孩更容易提前放弃探索,了她们在理工科、体育等领域的发展。

长远来看,女孩被这样的「善意提醒」说得多了,自己也会默认为自己 xx 方面不行,不如男生,长期给自己负面的暗示,结果真的做得更不好。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 家长应该怎么做?

鼓励女孩多做尝试,让孩子知道,哪怕暂时不擅长,但只要你喜欢,就不要放弃,多练习,无论男孩女孩,能力都可以通过练习提升。

多给孩子正面反馈,如果暂时没有获得很好的结果,也可以试着告诉孩子「你刚才的思路很好,已经在进步了」、「这次搭积木比上次更稳了」。

● 多创造机会,让女孩可以更多的参与地图游戏、乐高搭建、户外运动类活动,而不是只安排那些所谓「适合女孩」的安静活动。

04

「你是个女孩子,

这么爱买东西可不好……

出去玩,或者逛商场的时候,孩子都容易新鲜事物吸引,当面对既喜欢这个,又喜欢那个时,容易无法做出取舍。

但如果是个女孩,这时就会有些大人打趣说:「哎呀呀,你这也想要那也想要,小心没人以后养得起你哦」。

虽然只是一句玩笑,但暗中对女孩表达喜爱、正当的物欲需求进行了否认。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孩子小的时候看到喜欢的东西,都会想要,是非常正常的,他们还不理解什么物品才值得购买,也没有选择的标准。在没有理解这些的前提下,一味只去打压孩子物欲,是不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

她们会误以为自己这样表达喜欢,是可耻的,是丢人的,认为「我太贪心了」,转而去压抑自己内心的欲望。

这样的表达也在暗示:女孩明确表达需求,会让自己不被喜欢,于是孩子会慢慢产生强烈的不配得感。

配得感低,压制内心真实欲望,甚至不敢表露出来,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金钱观。

久而久之,孩子学会压抑自己的想法,只为了迎合别人,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她们的自尊,以及未来的亲密关系。

而被压制的欲望,则会暗暗藏在内心。想想那些成年后,沉迷于买买买的人,很多时候就是来自内心的匮乏感。

图片来源:《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 家长应该怎么做?

● 区分孩子合理与不合理的需求,用商量的语气和孩子沟通,而不是直接强硬的要求孩子「不许挑剔」。

● 尊重孩子的表达,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理解你的想法,你想要 A 和 B」,然后在面对具体的选择时,可以向孩子表明「我们一起看看,按照我们的约定,这次咱们可以买哪一个」。

● 日常生活中就要慢慢教会孩子,引导孩子理解「有需求没问题,但也要学会考虑实际情况」。

05

「你是个女孩子,

太要强了不好

女孩,可以像男孩一样要强,不肯服输,总想争第一名么?

当然可以!

很多女孩,在游戏或比赛中输了也会哭,也会伤心,这时常会被安慰「女孩子么,咱们别那么好强」。

而这种安慰,更像是一种「打压」。

更日常的情况下,有些孩子在表达强烈自主性、拒绝自己不喜欢的安排时,也会被提醒「女孩子性格不要这样强势」。

这样的话会让孩子觉得:「要强」在女孩身上是不合适的。

可是,进取心、竞争意识并不是性别属性,而是人格力量。被否定的女孩更容易会逐渐降低目标,不敢争取应得的机会。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 家长应该怎么做?

● 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正确竞争观念,告诉孩子「输了没关系,爸爸妈妈理解你的心情」,同时借机教会孩子「输赢都是游戏 / 比赛过程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你努力过。」

● 肯定孩子的进取心,把「要强」看作「有动力」,鼓励孩子把这种劲头放在学习、运动和梦想上——「你愿意尽最大努力尝试,我真为你骄傲!」

06

「你是做姐姐的,

就要多让着弟弟 / 妹妹……」

现在的二胎和三胎家庭正越来越普遍。当一个女孩成为「姐姐」的时候,她的家庭定位就变了,突然从一个可爱的「宝宝」变成了需要懂事的「小大人」。

作为女孩,似乎总是在被要求要学会「照顾别人」这件事,特别是当家里有二胎,女孩又是姐姐的时候,常常会被要求「姐姐要让弟弟 / 妹妹」。

更残忍的是,往往在姐弟冲突中,长辈很多时候会不自觉站在弟弟一边。

这种话传递的信号是:姐姐的需求次要,弟弟的需求优先。

长期下来,女孩会习惯性压抑自我,甚至形成「不公平也要忍,反正形势也不会改变」的受害者思维模式。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 家长应该怎么做?

● 公平对待,冲突时不要直接要求姐姐「让」,而是先倾听双方的感受。谁有道理,谁就有优先权。

教会协商,引导孩子学会轮流、交换、合作。姐姐可以照顾弟弟,弟弟也需要尊重、认可、保护姐姐。

● 肯定姐姐的价值,多说作为姐姐的优势,比如「你是大孩子,是弟弟的榜样」,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说「你是姐姐,你就得让」。

现在对女孩来说,是最好的时代,社会观念开始扭转,女性可以作为个体创造价值,受到广泛认可。

作为女孩,不需要被成某一种样子,她们更需要的是,是「被看见」:

被看见的自我:女孩不止一种样子,做自己才最美。

被尊重的表达权利:会表达需求的孩子,更懂得爱与被爱。

被接纳的情绪和个性:能力没有性别,每个孩子都能练出来。

被鼓励的探索与尝试:要强不是错,动力才是成长的力量。

被公平对待的价值感:公平对待手足,姐姐和弟弟一样重要。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语言的边界,是世界的边界。

当我们改变一句话的说法,就是在帮孩子建立更健康、更自由的自我,也是在为我们更想建立的新世界,投出有力的一票。

参考文献

[1] Wittgenstein, L. (1922).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C. K. Ogden, Trans.).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21).

[2] 维特根斯坦. (2001). 《逻辑哲学论》 (陈嘉映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原著出版于1921年).

本文专家

陈越

合作专家

AMI 国际蒙台梭利指导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儿童教育硕士

北美一线儿童教师

邓欣媚

审核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策划制作

策划:阿童木

监制:大力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