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心脏日】高血压、冠心病、心衰患者注意!房颤可能悄悄盯上你

【世界心脏日】高血压、冠心病、心衰患者注意!房颤可能悄悄盯上你

华佗养生网 2025-09-29
导读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胡继强 副主任医师曹征房颤(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但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可显著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引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房颤是导致卒中的三大病因之一,占比高达三分之一。一、我国房颤的流行病学特征武汉同济医学院对全国72 万余名 40 岁以上成年人的调查研究显示:1.总体患病率为2.31%2.存在明显地域差异:高收入地区:2.54%中等收入地区:2.33%低收入地区:1.98%3.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显著升高(9.48

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胡继强 副主任医师曹征

房颤(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但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可显著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引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房颤是导致卒中的三大病因之一,占比高达三分之一。

一、我国房颤的流行病学特征

武汉同济医学院对全国72 万余名 40 岁以上成年人的调查研究显示:

1.总体患病率为2.31%

2.存在明显地域差异:

高收入地区:2.54%

中等收入地区:2.33%

低收入地区:1.98%

3.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显著升高(9.48% vs 非房颤人群 2.26%)

收入水平与患病率的正相关可能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生活方式差异及医疗检测水平有关。

二、房颤的危害机制与临床表现

01病理机制

当心房失去规律收缩功能时:

血液滞留并形成湍流

促进血小板聚集与纤维蛋白沉积

形成附壁血栓

血栓脱落可引发栓塞事件

02卒中的典型表现

运动功能障碍:偏瘫、平衡障碍

感觉异常:肢体麻木、感觉缺失

高级功能障碍:失语、吞咽困难

其他症状:视力下降、二便失禁、情绪障碍

三、房颤相关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

心房组织的以下改变共同促进血栓形成:

结构性改变:纤维化、心房扩大

细胞功能障碍: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内皮细胞抗凝功能受损

微环境变化:炎症因子释放、血流动力学紊乱

四、房颤筛查与管理的九项核心建议

心房组织的以下改变共同促进血栓形成:

01筛查指征

对于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根据心房心肌病表现(如左房扩大、纤维化标志物)指导房颤监测。

02抗凝治疗时机

仅存在心房心肌病表现但未检出房颤者,暂不启动口服抗凝治疗。

03诊断标准

卒中后房颤的确诊需满足:

①至少1份心电图明确记录房颤

②由心内科医师确认诊断

04ESUS患者的处理

“隐源性栓塞性卒中” 概念不能作为NOAC(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依据,但特定高危患者 NOAC 可能优于阿司匹林。

05监测要求

符合ESUS(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标准者仍需持续心电监测,不可仅依赖影像学检查。

06卒中后房颤治疗

卒中后新发房颤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07监测时效性

缺血性卒中/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在症状出现72小时内开始连续心电监测。

08生物标志物应用

以下指标提示需加强监测:

心脏影像:左房容积指数>34ml/m²

心电图:频发房性早搏(>70次/24h)

血液检测:BNP(B型利钠肽)>100pg/ml

09个体化监测策略

不明原因卒中患者的房颤检出率取决于:

监测持续时间(建议≥72小时)

监测设备灵敏度

卒中发作至开始监测的时间间隔

五、高危人群筛查建议

1.年龄≥65岁

2.高血压患者

3.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4.有卒中/TIA 病史者

5.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

通过早期识别房颤和规范抗凝治疗,可降低卒中风险达%。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