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母石的拼音是:qǐ mǔ shí。
启母石的注音是:ㄑ一ˇㄇㄨˇㄕˊ。结构是:启(半包围结构)母(独体结构)石(半包围结构)。词语解释是:夏启母所化之石。古代神话传说夏禹妻涂山氏生启而化为石。启母石[qǐmǔshí]⒈夏启母所化之石。古代神话传说夏禹妻涂山氏生启而化为石。引证解释是:⒈夏启母所化之石。古代神话传说夏禹妻涂山氏生启而化为石。引《汉书·武帝纪》:“朕用事华山,至於中岳,获駮麃,见夏后启母石。”颜师古注:“应劭曰:‘启生而母化为石。’启,夏禹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餉,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事见《淮南子》。”按,今本《淮南子·人间训》仅言“禹生于石”。高诱注:“禹母修己,感而生禹,拆胸而出。”。网络解释是:启母石位于今安徽省蚌埠市境内.涂山之阳,启母涧之西,有巨石如慈祥的妇人端坐于山崖之上。此即传说中启母所化之石。明代邑贤袁赋诗云:“涂山之国临淮海,山中石母几千载。苦历冰霜不事妆,任教风雨颜无改。独坐岩头望百川,怀襄疏濬为桑田。平成底绩非无日,不恤三过实母贤······”。7、综合释义是:夏启母所化之石。古代神话传说夏禹妻涂山氏生启而化为石。《汉书·武帝纪》:“朕用事华山,至於中岳,获駮麃,见夏后启母石。”颜师古注:“应劭曰:‘启生而母化为石。’启,夏禹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餉,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事见《淮南子》。”按,今本《淮南子·人间训》仅言“禹生于石”。高诱注:“禹母修己,感而生禹,拆胸而出。”。8、其他释义是:1.夏启母所化之石。古代神话传说夏禹妻涂山氏生启而化为石。
启母石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启母石详细内容】
⒈夏启母所化之石。古代神话传说夏禹妻涂山氏生启而化为石。引《汉书·武帝纪》:“朕用事华山,至於中岳,获駮麃,见夏后启母石。”颜师古注:“应劭曰:‘启生而母化为石。’启,夏禹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餉,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事见《淮南子》。”按,今本《淮南子·人间训》仅言“禹生于石”。高诱注:“禹母修己,感而生禹,拆胸而出。”
二、网络解释
启母石位于今安徽省蚌埠市境内.涂山之阳,启母涧之西,有巨石如慈祥的妇人端坐于山崖之上。此即传说中启母所化之石。明代邑贤袁赋诗云:“涂山之国临淮海,山中石母几千载。苦历冰霜不事妆,任教风雨颜无改。独坐岩头望百川,怀襄疏濬为桑田。平成底绩非无日,不恤三过实母贤······”
三、综合释义
夏启母所化之石。古代神话传说夏禹妻涂山氏生启而化为石。《汉书·武帝纪》:“朕用事华山,至於中岳,获駮麃,见夏后启母石。”颜师古注:“应劭曰:‘启生而母化为石。’启,夏禹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餉,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事见《淮南子》。”按,今本《淮南子·人间训》仅言“禹生于石”。高诱注:“禹母修己,感而生禹,拆胸而出。”
四、其他释义
1.夏启母所化之石。古代神话传说夏禹妻涂山氏生启而化为石。
五、关于启母石的造句
1、今安徽省怀远县涂山之巅有“启母石”,相传是启的母亲,至今奉祀、瞻仰者不绝.
六、关于启母石的诗词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